楊鎮澤
[摘要]“戀愛保險”在國外發展已經趨向成熟。2015年12月,國壽推出“戀愛保險”,隨即獲得廣泛好評。在文章研究過程中,筆者即以“戀愛保險”為研究對象,對這款產品創新性進行思考探索。
[關鍵詞]國壽;戀愛保險;綜合評測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4099
1引言
“戀愛保險”是中國人壽財險公司近期專為年輕客群設計開發的一款創新型保險產品。產品合同規定:自保單生效之日起3年后的10年內任意一天,投保人與指定心上人登記結婚,即可獲得1萬朵玫瑰花(中國人壽財險將為投保人送達婚禮現場)。同時在3年的保險期間內投保人還將得到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保障。這款保險12月初在全國范圍正式啟動,可以通過互聯網網上商城、移動客戶端微信平臺等線上渠道在線購買。國壽還在微信朋友圈投放了廣告,一時觀者如云,轉發頻頻。12月10日中國人壽財險企微信服務號推送的《299元,3年后你的婚禮上將擁有1萬朵玫瑰!》獲得超過十萬的瀏覽量和超過2260個“贊”。一條朋友圈獲得如此大的反響,在保險行業內部實屬罕見。該產品推廣數月余,各種數據還無從整理反饋,不過作為保險專業的學生,希望從不同角度拋磚引玉。
2戀愛保險產品能夠銷售,在合規上存在風險
近年保險市場出現了許多“奇葩”創新險:吃貨險、賞月險、高溫險、霧霾險、股票跌停險、綠帽子險、外星人綁架險,不一而足。其實,被叫停的“奇葩”險種,根本就沒有被保監會批準過。國壽的“戀愛保險”會不會步后塵呢?《保險法》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關系社會公眾利益的保險險種、依法實行強制保險的險種和新開發的人壽保險險種等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準。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審批時,應當遵循保護社會公眾利益和防止不正當競爭的原則。其他保險險種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備案。”
“脫離保險本質”是叫停各類“奇葩”險種的主要理由,說白了,就是說這些東西根本不屬于保險。保險最基本的特征和職能應當包括“分散風險”“損失補償”等,同時強調當事人和保險標的的“可保利益”,嚴格來講,任何帶有“賭博”性質的保險都不會被允許。那么,國壽的這款戀愛保險在“保險本質”方面表現如何呢?
國壽“戀愛保險”,顯然是屬于“應當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備案”的“其他險種”,不需要保監會審查。與此同時,目前社會鼓勵金融創新,保監會方面也不愿意過多干預新產品。國壽巧妙地把鮮花給付和意外險捆綁到一起,屬于意外險的范疇,是一個帶有“結婚給付鮮花”附加險的意外險。這些信息可以通過產品的具體條款獲得,《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條款》《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附加婚禮玫瑰花費用擴展條款》已經說得非常清楚。
3本產品在保險利益的處理上值得商榷
所謂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保險法》第十二條規定:“人身保險的投保人在保險合同訂立時,對被保險人應當具有保險利益。人身保險是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姑且將意外險和玫瑰花附加險當作人身保險進行處理,在依據《保險法》第三十一條:“投保人對下列人員具有保險利益:(一)本人;(二)配偶、子女、父母;(三)前項以外與投保人有撫養、贍養或者扶養關系的家庭其他成員、近親屬;(四)與投保人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除前款規定外,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為其訂立合同的,視為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訂立合同時,投保人對被保險人不具有保險利益的,合同無效。而實際上,在我自己模擬投保過程中只有我作為投保人填寫信息的過程,沒有我“心上人”“同意”的過程,我的“心上人”既不在一至四款的范圍內,也沒有“除前款規定外”下有任何表示,是否能說我就具備了投保的要件,值得商榷。
4本產品保險標的的模糊化特征非常顯著
這究竟是一份人身保險,還是一份財產保險,影響到它所有的法律適用,僅憑保險公司自己的條款,在發生糾紛時是會產生大麻煩的。該產品究竟保障的是什么,是婚禮費用的增加,是兩人關系的發展?還是僅僅屬于賭博,不僅僅是學理探討的內容,更是實務和法律糾紛必須理清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附加婚禮玫瑰花費用擴展條款》存在“受益人”條款,規定“除另有約定外,本附加險保險金的受益人為被保險人本人”。眾所周知,我國保險法規定財產保險是沒有受益人這個關系人的。而其風險存在的方式,更多地表現出一種“約定事件”(即二人結婚)的特點,雖然和當事人、關系人的社會行為密切相關,但更像一種責任事件,而不是人身保險保險標的對應的“身體和健康”。總的來說,這張保單兼具人身和財產保險的雙重性質,為日后理賠糾紛埋下了巨大隱患。
5產品宣傳和保費厘定
產品宣傳方面,國壽的營銷手段堪稱老掉牙,盡管動用微信、微博等平臺,可距離真正的“互聯網”思維還在較大差距。微信推送的審美水平,還停留在70后大紅大紫、閃爍發光的藝術字水平,配圖本身沒有指向性,配圖之間缺乏呼應性,完全沒有現代感,也不符合基本審美的要求。別說和杜蕾斯、麥當勞這種文案大拿,連普通的公益廣告宣傳的水平都達不到。其他領域的“軟文”宣傳也缺乏基本的誠意,“該產品的推出,不僅旨在引導年輕人積極正向的戀愛觀,更是國壽財險發揮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的一次具體實踐……”這樣的軟文內容,真的是寫給一群90后目標消費者的嗎?用70后的方法對付90后,真的行嗎?如果把這種營銷叫作“場景化營銷”,那簡直是對營銷理論的侮辱。而該產品的具體銷量,實在是可以拭目以待了。
至于費率厘定,較為明顯將“大學生”“軍人”群體分離了出來,優惠100元保費,體現了費率厘定的差異性,當然也包括對兩類群體分割市場后做的價格歧視。畢竟頻繁分手的大學生和軍人更容易“上當”。但其費率厘定的依據何在,實在是值得懷疑。沒有數據作支撐,產品盈利又從何談起呢?
類似的“愛情保險”在韓國已有20年的歷史。韓國的“愛情保險”是婚介和婚慶公司與保險公司共同開發出售的保單,包括婚前“愛情保險”,即以戀愛者是否最終成婚為給付條件,若雙方最終成婚,保險公司將給付一定額度的保險金,否則就沒有保險金的支付。還包括婚后“愛情保險”,以婚姻存續為給付保險金的條件,若婚姻存續到一定年限,或者是終生,則保險公司在重要的結婚紀念日支付保險金,婚姻中斷即止。這種保險本質上是一種年金保險,其性質和保障方式都很成熟,“愛情保險”也只不過是個“噱頭”而已。這種理性、科學的產品設計,恐怕還是我國保險業需要學習的。真正在費率厘定的科學上下功夫,而不是一門心思地搞險種創新,不失為大保險公司在市場上的立足根本。
參考文獻:
[1]冷秋語顏值與經濟[N].證券時報,2015-05-08(A03).
[2]杜菲長安責任保險再推愛情保險寄望互聯網[N].中國保險報,2014-02-14
[3]尹力行“給愛情上份保險”:漫談國外婚戀保險[N].證券日報,2014-02-13
[4]吳孟婕關于愛情、友情和親情[N].浙江日報,2012-01-31
[5]崔啟斌不保愛情國內“愛情保險”名不符實[N].北京商報,20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