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雯
摘 要 自從進入新媒體時代,人們的信息來源和獲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人們對電視節目的依賴性也大大下降。尤其是目前電視節目的主要觀眾群體改變,而且廣告贊助的數量和資金也被網絡媒體嚴重分流,這都給電視節目的發展敲響了警鐘。因此電視節目應該做到與時俱進,深入了解觀眾需求;同時也應該體現社會責任感,發揮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
關鍵詞 新媒體;電視媒體;轉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0-0047-01
新媒體的出現及豐富,打破了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格局。加之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了關于“互聯網+”的行動計劃,電視媒體加快升級轉型已經成為了當務之急。一些具有創新精神的電視臺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行業發展的危機,并開拓性得進行了一些改革,同時取得了一些不錯的反響。在電視節目未來的發展規劃中,電視節目的制作者應該結合新媒體的特性,充分利用電視臺的專業優勢,讓電視節目在新的時代環境下重新煥發生機。
1 新媒體沖擊下電視媒體的變化
1)電視觀眾明顯減少。CSM媒介研究的數據表明,2011年至2015年電視觀眾規模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5年觀眾的平均到達率由2011年的69.5%下降至62.3%,下降了7.2個百分點,觀眾平均每年以大約2%的速度流失。其中的原因主要有2個方面:首先,普通節目借助網絡獲得了隨時隨地播放的特性。如今電視臺失去了節目的獨播權,而網絡平臺觀看節目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選擇自己想看的節目;其次,網絡節目和網絡劇的發展也吸引了大量的觀眾群體。電視節目由于一些相關政策法規的限制,內容的審查更為嚴格。但是網絡節目和網絡劇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新穎,題材的選擇也更加靈活。
2)人均收看時間降低。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加之節目收看習慣的改變,節目形態的多樣性,使得觀眾對于電視的忠誠度也在逐漸降低。CSM統計數據顯示近五年來觀眾的電視收看時長不斷下降,2015年上半年觀眾收看時間為156min,相比2011年上半年的168min,下降了12min。這一方面是由于傳統電視臺節目的播出形式收到時間及空間的嚴格限制,導致大量的觀眾流失;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網絡節目的沖擊,加之部分電視臺尚未認識到轉型的必要性,仍以自我為中心,不重視受眾的需求和體驗,因而觀眾更愿意選擇靈活性高、體驗感好的網絡平臺和網絡節目。
3)渠道影響力減退。目前,各類媒體的競爭早已不僅僅局限于內容層面了,渠道的傳播優勢開始受到重視。新媒體的渠道具有“短平快”的特征,它囊括了諸多公民記者,因此總能在第一時間給予熱點事件的報道,普通大眾只要打開網絡,就可以收看到最新最快的新聞資訊。尤其是在突發事件的報道方面,新媒體的渠道優勢更是效果顯著。而電視臺受到傳播機制、傳播平臺等的限制,其新聞的時效性和影響力也在變弱。
4)廣告收入大幅下滑。第一,電視臺的廣告收入渠道少,在我國當前數字電視普及的環境下,電視機用戶繳納數字視頻變換盒使用費用之外,并無其他費用,各大電視臺的正常運營收入大多來源于廣告收入,但據《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電視廣告收入535.59億元,同比減少2.06%。第二,新媒體語境下廣告投放格局發生了變化。如今使用智能移動終端的用戶較多,企業看見了其龐大的用戶群后,大多決定將廣告投放在移動終端上,此舉使得電視媒體所接收的廣告投放量大大減少,導致電視媒體廣告收入隨之減少。
2 新媒體語境下電視媒體的轉型策略
1)理念策略:擁抱互聯網思維,以觀眾為中心實現節目傳播。首先,電視臺要具備互聯網思維。在以往傳統電視媒體的慣性中,電視媒體與用戶的關系一直保持著輸出和接受的關系,觀眾的參與感不強。之后,短信、微信的出現很好地改善了這種被動的傳輸關系。但是,在互聯網大舉來襲之后,電視媒體應開拓實時互動性的用戶關系鏈,用“TV+”擁抱“互聯網+”,推進電視臺的轉型升級,重構廣電生態圈。
雖然吸引更多的觀眾對電視節目未來的發展極為重要,但是電視臺也不能為了吸引觀眾而一味的迎合觀眾的需求,因為這有可能導致電視節目的水準下降,充滿低級趣味。成功的電視節目發展不僅要吸引觀眾,更應該堅持發揮自身作用,宣揚主流價值觀,引導社會輿論,體現社會責任感這一原則。
2)內容策略:堅守內容為王,為公眾提供全方位的事實真相。電視臺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人文關懷精神,有最優秀的新聞采編人員和最完善的把關機制,同時在受眾中有著較高的信譽、較廣的影響。一方面,電視臺要堅守傳播內容的真實性與進步性。電視臺在引進新媒體技術,學習新媒體的經營策略時,要結合自身的公信力和影響力,針對互聯網領域所出現的破壞傳播內容真實性的不正之風,以行動做出抵制。要憑借其專業化的新聞報道手法、素質過硬的采寫編評團隊為受眾提供切實可信的新聞;另一方面,電視臺要進行輿論監督從而促進社會的完善和發展,運用理性思考進行新聞報道。每天發生的事實紛繁復雜,要從這不計其數的新聞中找到真正有價值,與普通公民利益相關的新聞。而不是別的媒體報道什么,媒體關注什么,被人牽著鼻子走。同時,加強新聞報道的連續性,網絡社會媒體和普通網民的注意力轉換得極快,出現了不少爛尾新聞,這不僅不利于對事實真相的把握和理性思維的培養,還會導致人們對媒體的信任危機。
3)形式策略:深度融合新媒體,結合自身優勢打造現象級節目。電視媒體必須主動利用、融合新媒體,拓寬其傳播渠道,實現信息的二次傳播甚至多次傳播,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權。一方面,電視臺可以通過開辦網站、開通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借助新媒體平臺不但能夠進行自我推廣宣傳、與受眾實時互動、收集反饋意見,把握受眾需求,電視臺還能夠利用新媒體的全民參與性和互動性尋找新聞線索和節目素材;另一方面,電視臺更要實現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也就是實現從內容到傳輸方式,從實用層面到思維層面的全面融合,讓電視成為互聯網的一分子,打造垂直整合的生態模式。
在視頻制作領域,新媒體以及眾多社會制作公司,常常以低成本、小制作、大收益為追求目標。而傳統電視媒體可以憑借其身后的人力物力、優秀的精英團隊和資本以及節目制作實力,打造現象級節目。湖南衛視、浙江衛視、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均在欄目制作和購買選擇上眼光獨到,其策劃、制作和播映的多檔節目都有較高的收視率,如《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了不起的挑戰》等。
4)人才策略: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以適應當下媒體生態。急劇社會轉型、多元共生的價值觀使得正處于思想活躍期的媒體人接受者一輪又一輪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媒體人需要從專業素養和職業自覺方面審視和把握自己。
首先,電視臺要形成系統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規范化、長效化的學習培訓等促進媒體人形成互聯網思維、把握手中喜好、熟練運營新媒體。從而能夠以觀眾為中心,以內容為重點,開發出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其次,電視媒體必須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素質建設。通過舉辦職業道德講座、表彰職業道德模范等多重方式加強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感,堅決抵制新聞敲詐、非法牟利、有償不報等不良行為。
3 結論
在經濟新常態、媒體新常態的背景下,電視媒體的轉型升級早已是當務之急。結合目前電視的發展來看,電視并不會消亡,它會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形成新的形式和新的內容,從而繼續自身的輝煌。
參考文獻
[1]王寒.社會化媒體語境下電視傳播模式的變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2]王興良.新媒體競爭下的傳統電視媒體轉型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3]張亞瓊.電視媒體轉型融合的融接點研究——以央視與微博、微信和客戶端融合為例[J].新媒體與社會,2015(1):28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