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

兼職,曾經是一件不那么能拿得上臺面去講的事。過去,只有正式工作的薪水不夠補貼家用,人們才會無奈選擇賺些“外快”,所以,兼職又總與“不務正業”、“地下工作”有那么一點“惺惺相惜”。但是現在,不論是兼職還是專職全職,都在猝不及防間互相滲透:上下班路上成為租車師傅,下班回家變身民宿老板或網絡主播,周末又在健身房教練、烹飪教室老師等角色之間游走穿梭;有些人甚至成了“全職的兼職工”,不僅身兼數家企業的咨詢顧問,還是網絡萬人直播課的名牌講師,甚至你在微信上向他問些業務上的專業問題時,不事先發給他足夠金額的“預約紅包”,他的手指頭還未必肯點擊你的頭像呢!
沒錯,這是一個共享的時代,從組織機構視角看,人才可以共享了;從個體層面上說,兼職者,你是想找組織,還是找事兒做?一切都變得太快,這讓那些使慣了老套路的組織絞盡了腦汁:左手是死氣沉沉的規章制度,右手是權威如山的勞動法規,怎么做到預防風險和激活賦能“兩個文明一起抓”,只用懲罰的手段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這些穿梭于數個職場的人才發聲了:“我若盛開,清風自來。你不善加利用我的聰明才智,又奈何我何去何從。”
兼職浪潮席卷而來,有一個概念需要個體和組織共同去認知,那就是平臺化和資源性的交互體驗,才可稱為共享。面對人向往自由的本性,科學解碼的組織,或許會蛻變成你的合作伙伴。
而在這場浪潮中,有“朝五晚九”的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