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武隆縣幅員面積2901平方公里,轄26個鄉鎮、186個行政村,總人口41萬人,是重慶市14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之一。2014年,全縣建檔立卡確認的貧困村75個、貧困人口1.6萬戶、5.5萬人,貧困發生率18.5%。
去年7月,重慶市委、市政府在武隆縣召開全市扶貧攻堅工作會議,全面傳達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扶貧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安排部署了全市扶貧攻堅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兩年脫貧“摘帽”決策部署,武隆縣迅速制定出臺“1+11”工作方案,精心謀劃“十大”攻堅行動,實施“四個精準”,舉全縣之力打響扶貧攻堅戰。
——目標精準:立下扶貧攻堅“軍令狀”。按照“兩年摘帽、三年鞏固、五年小康”三步走的攻堅時序,精準繪制脫貧發展“路線圖”。明確“靶向”,制定出臺“1+11”攻堅方案。制定出臺以扶貧攻堅實施意見為總綱,以貧困村“銷號”、貧困人口“越線”、第一書記選派、集團幫扶、駐村工作隊、鄉村旅游發展為配套的“1+11”扶貧攻堅方案。
樹好“靶標”,編制精準脫貧攻堅規劃體系。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的原則,精心編制縣、鄉(鎮)、村、戶融合配套的脫貧攻堅規劃體系,精準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人口素質提升等各類扶貧攻堅項目2631個。
圈定“靶場”,啟動實施十大扶貧攻堅行動。整合集聚各類扶貧項目資金16.375億元,并集中投向基礎設施、生態修復、扶貧搬遷、旅游富民等“十大”扶貧攻堅行動項目建設,實現項目資金“向貧困村聚集、向貧困戶聚焦”。
鎖定“靶心”,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層層簽訂脫貧目標責任書和脫貧攻堅承諾書,建立“不脫貧困帽、就脫烏紗帽”的目標考核機制。按照“市管領導干部定點聯系一個鄉鎮、幫扶10戶貧困農戶,縣管領導干部定點聯系一個貧困村、幫扶5戶貧困戶,科級及以下干部幫扶2—3戶貧困戶”的對接幫扶方式,實現對接幫扶全覆蓋。
——政策精準:提升政策供需“保障力”。武隆縣結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的“1+1+13”政策體系,按照“雙向對接、量身定制、精準扶持、全面覆蓋”的原則,制定出臺了五大政策體系。
落實生態扶貧搬遷差異化補助政策。將建卡貧困戶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補助標準由8000元/人提高到10000元/人;對縣內轉戶進城安置的按照7000元/人、整戶轉至縣外的按9000元/人的標準進行補助;對291戶深度貧困的無房戶和窩棚戶,按照5萬元/戶的標準予以兜底解決; 對農村C級危房改造的建卡貧困農戶給予7500元的危舊房改造補助,對D級危房改造的建卡貧困農戶給予21000元的危舊房改造補助,確保在兩年內全面消除無房戶、窩棚戶和危房戶。
落實產業扶貧精準到戶全覆蓋政策。對貧困戶借款發展產業項目的,給予5萬元以內的小額貸款貼息;對貧困戶發展種、養、加產業項目的,按照每戶1500元的標準給予種苗、種畜和加工機具補助;對農戶發展鄉村旅游的,分別給予1—3萬元的獎勵。
落實特殊困難群體救助全覆蓋政策。制定出臺特殊困難群體救助兜底覆蓋政策,對不具有開發和脫貧能力的孤寡、老弱、病殘等“能力性”貧困對象,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覆蓋范圍;將因災、因病導致家庭特別困難的農戶給予1萬元以下的特殊困難救助金;將全縣“三留守”和殘疾人員,全部納入關愛行動覆蓋范圍,對孤兒和困境(失依)兒童,60—100周歲的失能留守老人,每人每月給予補助。
落實教育培訓扶貧資助全覆蓋政策。預算設立縣級財政專項助學基金,將國家和市上教育扶貧政策未能覆蓋到的貧困家庭學生,全部列入資助覆蓋范圍。對正上大學和普通高中的貧困家庭子女,按照每人每學年3000元的標準進行資助;對就讀中、高職的貧困家庭學生,分別按照每人每學年2500元、30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對貧困家庭幼兒、孤兒、殘疾兒入園實現資助全覆蓋。
落實扶貧保險精準到人全覆蓋政策。將建卡貧困人口按照28元/人的標準,納入小額意外傷害保險覆蓋范圍;按照2元/人的標準,將建卡貧困農戶全部列入自然災害公眾意外險和房屋保險覆蓋范圍;對患重大疾病的建卡貧困戶和“兩癌”婦女實施特殊醫療救助;按照18元/人的補助標準,將18周歲以上的建卡貧困人口全部列入大病醫療補充保險范圍,最高報銷額度為20萬元。
——路徑精準:打好脫貧攻堅“組合拳”。大力實施“鄉村旅游富農村、示范產業強農村、電子商務活農村”三大富民工程,著力開辟“精準扶貧+”為載體的融合驅動精準脫貧與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實施“精準扶貧+鄉村旅游”。緊緊圍繞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目標,大力發展避暑納涼、采摘體驗、特色餐飲等10類鄉村旅游產品,力爭到2016年,建成鄉村旅游示范村(點)50個,接待游客突破600萬人次。2015年,武隆縣鄉村旅游接待游客330萬人次,實現收入3.5億元,白馬鎮豹巖村獲評“中國最美鄉村”。
實施“精準扶貧+示范基地”。規劃了6條串連26個鄉鎮、囊括農林牧漁等農業產業的精品線路,整合要素資源,集中連片打造農業產業和扶貧示范基地。強力打造鄉村旅游、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林果四大“十億產業鏈”,統籌推進雙河現代農業園、火爐生態漁業園、鴨江平橋循環農業園、黃鶯高山蔬菜園、白馬天池高山茶葉園建設。新增高山蔬菜3.6萬畝、特色林果2.7萬畝、畜禽養殖40萬頭(只)。去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8.8億元,增長5%。
實施“精準扶貧+電子商務”。圍繞國家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目標,建立縣城和仙女山電商集聚區,縣城規劃建設電商基地和縣城物流中心。仙女山規劃建設電商平臺、一個展示店。培育了羊角豆干、羊角老醋、仙女紅茶葉等20余個品牌產品。全縣電子商務市場主體105家,引進電子商務公司3家,建成區域物流配送中心2個,村級電商服務點114個,實現電商交易額3.2億元,同比增長113.3%。
——督查精準:用好督導考評“指揮棒”。按照“導向明確、權責統一、獎懲逗硬、一票否決”的原則,建立完善“明查暗訪常態化、信訪處置流程化”、扶貧攻堅績效考評正向激勵和精準問責等機制。
常態化開展明察暗訪。組建由縣委督查室牽頭的5個專項督導小組,定期對檢查督導情況進行綜合排位和全縣通報;組建由縣紀委牽頭的暗訪督查組,對各單位部門和各鄉鎮的項目建設、資金使用、干部作風、工作績效等進行常態化的暗訪督查。
縣紀委和縣扶貧辦分別設立群眾信訪舉報公開電話,對群眾反映的情況進行收集整理,然后將相關問題移交督導組和暗訪組進行調查核實,最后再責成所在鄉鎮、相關部門和扶貧集團作出處理和回復。
突破性實行績效獎懲。對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并經驗收合格的貧困村、鄉鎮、幫扶集團和單位部門,分別獎勵20萬元工作經費;對表現突出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目前,全縣已有17個貧困村的第一書記被提拔到鄉鎮黨委副書記崗位,占貧困村第一書記的22.7%。對脫貧驗收不合格的貧困村、鄉鎮、幫扶集團和單位部門,一律給予“一票否決”,并對主要負責人作出就地免職處理。對專項督導和暗訪督查情況綜合排位在倒數5名內的貧困村、鄉鎮、幫扶集團和單位部門予以通報批評,工作嚴重滯后的則予以就地免職處理。如在全縣第二次推進會上,縣委對工作嚴重滯后的1名鄉黨委書記、1名鄉長和2名貧困村第一書記按程序作出就地免職處理。
通過全面推行“四個精準”融合驅動模式,武隆縣扶貧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經重慶市委、市政府驗收評估,該縣貧困發生率由18.5%下降至8.7%,實現13個鄉鎮整體“摘帽”、48個貧困村脫貧“銷號”、8419戶29524名貧困人口減貧“越線”。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武隆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