梢高
春節剛過,有關留守兒童的話題再度聚焦人們的眼球。
2月14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2月16日,重慶市人大授權公民導刊微信公眾號發布《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廣征修改意見和建議。
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法規,為什么都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留守兒童?讀罷國務院的意見和重慶地方法規草案的征求意見稿,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腦海,留守兒童面臨的成長危機演繹成一種時代的傷痛,教育的悲哀!
對兒童而言,父母的關愛與陪伴,永遠沒有替代品。
在條例征求意見稿中,有一章節專門規定了非共同居住父母的責任,明確了未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應當履行哪些義務。概括起來講,就是要委托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或機構教育子女,同時,每周至少通過電話、網絡、書信等方式與子女交流、溝通一次;每月至少與學校和其他監護人交流一次子女的學習生活信息;每年至少與未成年子女團聚一次。
按我的理解,未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留守兒童的比重無疑是最大的。這也和國務院2月14日發表的意見精神一致,都抓住了我國未來教育的關鍵點。從這一點上看,該大大地點贊。
現在網絡上有一句話很火,“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鄉村”。如何盡可能減少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的時空隔離,是社會留給我們的沉重思考。在當今從“鄉土中國”到“流動中國”,留守人群已成為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城鎮化進程的一個特殊符號。為何說法治圈近日發出的這兩件事意義重大,原因不言而喻。
還有,國務院的意見提出,要從源頭上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一是要為農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幫扶支持,二是要引導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和就業。而《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中也提出,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完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等政策措施,保障未成年子女在父母務工地就近入學。這些都在探索和致力于從源頭上消除留守現象。試想,如果沒有全體農村留守兒童的幸福,數千萬個普通家庭的小康,打折是必須的。
啰啰嗦嗦寫了這么多,無非就是想讓讀者知道,家庭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乎我們的未來,全社會應當從中得出一種共識——保護兒童的健康成長權,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夯實的價值認同。
沒有一種服裝比愛更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