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宏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擁有近6億網民,12億手機用戶,5億微信用戶,“走上云端”、“活在線上”正成為越來越多人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有學者認為,互聯網本身的特性,形成了網絡政治的特征,具有虛擬現實性、直接性、平等性、開放性、互動性、鏈接性等特點。這對人大工作提出了創新的要求。同時,這種虛擬的網絡政治存在著真實的功效,對現實政治生活產生實質的影響,這需要人大工作者更新觀念,探索人大制度平臺如何發揮網絡政治的作用。
在重慶,全市各級人大常委會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信息網絡技術的優勢,實現從“紙上”到“網上”工作方式的轉變,為密切人大常委會、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搭建新平臺,為代表提高履職效能、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拓展新渠道。
人大信息化建設加速
2015年12月22日,下午3點,人民大廈四樓會議室,人們聚集在這里,共同見證一個重要的事件:“重慶人大網”全新改版上線。
在眾人的期待中,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軒、副主任張定宇與新華社重慶分社副社長劉健共同觸摸水晶球,標志著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邁出新的重要的一步。
“‘世界因互聯網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聯網而更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的講話余音在耳,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革命悄然興起。”張軒在講話中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通過網絡平臺密切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全國人大專門出臺了相關意見。“加快推進人大網絡平臺的建設,是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需要,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需要,我們地方人大絕不能固步自封,安于現狀,必須順勢而上,積極作為。”
據介紹,改版后的“重慶人大”網站開設了人大信息、主任之窗、代表工作、立法動態等35個主欄目,從概況、動態、互動、參閱四個方面全方位展示了重慶人大工作。
網站還開設了人大代表履職服務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全市各級人大代表能夠在線工作,進行調研、形成議案建議;與人民群眾、人大機關以及“一府兩院”進行交流互動。同時建設了短信服務平臺,短信隨著事件走,每一項工作都有短信提醒。
2016年,重慶市人大還計劃開發代表網,建立全市統一的網上“代表之家”和手機移動客戶端;建設立法工作管理系統(包括法規網上征求意見系統、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系統、立法評估系統等);開發建設監督工作管理系統和網上信訪管理系統等,積極推動人大信息化建設。
新華社重慶分社副社長劉健評價說,“互聯網+”已成為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它不僅推動著經濟形態不斷發生演變,也深刻地改變了輿論傳播方式,改變了政務工作的理念及方式。“新版重慶人大網的上線是對新形勢下政務宣傳新理念的回應,是凝聚正能量發出好聲音,促進人大工作發展的新平臺。”
對于重慶人大來說,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從未停歇。特別是進入 2015年,為互聯網時代的人大工作創新建好平臺的步伐明顯加快。
年初,“建設代表履職服務平臺”工作寫入市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
4月,重慶市人大代表建議辦理系統公開,重慶市民只需登錄人大門戶網站“代表建議公開”專欄,就可以查閱市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代表建議,了解建議人、建議內容等。8月,則可進一步查閱承辦單位和建議復函內容。
11月,“重慶市人大代表履職服務平臺”啟動試點,主城9區率先啟用,2016年初,全市各區縣(自治縣)全面啟動該平臺。
2015年12月22日,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它如同一個轉折點:過了冬至,春天就在前面。互聯網時代的重慶人大工作,必將邁上新的發展臺階。
網絡交流代表履職
更有效能
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人大代表如何履職成為百姓關心的話題。如何讓人大代表履職常態化,提高代表履職效果,成為人大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重心之一。
江北區人大通過探索實踐于2013年率先在全市建立起視頻民情連線和QQ民情連線,現已分別覆蓋到全區12個街鎮和全體市、區、鎮三級人大代表。
通過該系統,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副主任及各工委主任,每年與各代表小組分別開展視頻民情連線活動,在每月的主任接待日,同時與12 個街鎮代表開展民情連線活動。
“審議‘一府兩院工作報告及相關專題時,開通視頻民情連線,實現了主會場和分會場互動、代表審議和群眾建議互動、監督者和被監督者面對面互動,解決了過去代表閉門議政,群眾不能同步參與的問題。”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劉渝平介紹。
2014年9月23日,該區人大常委會舉行2013年全區財政決算專題詢問會,除了在區人大常委會主會場,還在街鎮設立了四個分會場。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部分人大代表通過視頻在五個地方向政府部門詢問:政府“錢袋子”里的錢是怎么花的?
在主會場,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在分會場,人大代表的提問同樣踴躍。3個小時里,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共提出民生支出、資金安排、資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問題30余個,區財政局、發改委等8個部門進行了詳細回答。
“過去,人大將代表意見建議提交政府辦理后,一般是相關職能部門與代表‘單線聯系,缺乏監督剛性。現在,區人大利用視頻民情連線,將其變為‘三堂會審。” 劉渝平說。
截至目前,江北區已通過民情連線開展活動40余次,參與連線互動的代表及群眾1800余人,征集意見與建議800余條。這些意見與建議全部反饋給政府有關部門,其中關于政府財政預算監督等500余條建議已被吸收采納。
“民情連線克服了以往聯系代表和群眾在時間、空間上的局限和手段、途徑上的單一性,‘連出民意表達新渠道,‘連出公民參政議政新平臺,‘連出代表聯系群眾新紐帶。”劉渝平說。
“微”時代的人大工作新平臺
為方便公眾了解會議,重慶一些區縣人大利用APP(手機客戶端)、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網終端,主動發布重要會議通知和相關信息;利用社交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QQ群等新興媒體,推送人大工作重要信息,傳播人大聲音。
2015年11月18日,“沙坪壩人大”微信公眾平臺正式開通。
“平臺的上線開通,是沙坪壩區人大常委會主動適應微時代信息傳播的即時性、移動性、互動性等特點,充分利用微信這個可隨身攜帶的移動新社交媒體和‘移動生活工具,不斷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人大工作,推動人大工作與時俱進的一大創新。”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向和平說。
據了解,“沙坪壩人大”官方微信公眾平臺主要內容包括:人大日常工作動態信息及公告決議發布、代表履職風采展現、民意民計征集等。
2015年12月11日,“江津人大”官方微信正式運行。該微信立足江津,定位于發布江津人大新聞,提供各類資訊,服務代表群眾,致力成為傳播江津人大的“微動力”。在目前已有的人大要聞、鎮街人大、代表風采、人大知識等欄目的基礎上,該區人大常委會信息中心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努力完善公眾號相關服務功能,如法律法規解讀、代表連線、微信投票等,以更好地發揮新媒體的服務能力。
秀山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在夯實秀山人大網建設的基礎上,運用互聯網技術,建立了秀山人大QQ群、“秀山人大”微信公眾號、企訊通信息發布平臺,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及時發布人大工作動態,收集群眾和人大代表的意見和建議。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大工作而言,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只要我們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跟上網絡技術發展的節奏,就一定能實現人大工作的與時俱進。
擁抱互聯網+ ,人大工作未來空間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