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鷹
社區院落自治模式,不僅解決了百姓身邊的小事,也化解了政府的一些大事,實現了居民從“代民做主”到“讓民做主”,從“政府管理”到“自我管理”,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變。
冬日陽光下,南岸區長生橋鎮桃花橋社區的移民小區里,居民或跳著壩壩舞,或在綠蔭道上散步閑聊,或牽著孫子追逐嬉鬧……
這一幕,正好被2015年12月16日前來視察的市人大代表們看到。
“這是我區探索實施村居民自治、創新社區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的一個縮影。其中,人大及代表發揮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市人大代表、南岸區區長鄭向東介紹,尤其是長生橋鎮推行的“131”院落自治模式,在社會治理上的創新價值,受到了國家民政部門的肯定。
情牽老舊散小區
老舊散小區修建年代較早,設施陳舊,大部分未圍合封閉,且無專業物管公司管理。因而小區治安形勢復雜,安全隱患突顯,群眾上訪不斷。
“這樣的小區,在長生橋鎮還不少。”長生橋鎮黨委書記賈寧說,如移民小區自建成以來,10余年來水表都未安裝一戶一表,居民用水是一筆糊涂賬,每年僅水費這一項,政府就要為移民小區貼上20余萬元,不僅政府頭痛,居民也怨聲載道。
老舊散小區社會治理的問題,引起了鎮黨委、鎮政府的高度重視。鎮人大更結合區人大組織開展的“落實三個服務、推動村居民自治”代表主題活動,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相關視察和專題調研。
還權于民
“131”誕生
“從群眾需求看,整治老舊散小區是推進小區自治管理的基礎工作。”鎮人大主席鄧維告訴記者,鎮人大形成調研報告,與黨委、政府達成一致共識:需按照“大事”政府快辦、“小事”社區和居民共同辦、“私事”自己辦“三事分流”的治理原則。
鎮人大建議,在具體工作中,要選擇環境改造愿望迫切且自治意愿強烈的小區,由鎮政府拿出初步整治方案,聽取居民意見,采取一戶一票實名表決的方式確定小區整治方案,真正做到問需于民,還權于民。
但是,根據老舊散小區的特點,按照市場化管理引入物管公司的思路基本行不通。如此,長生橋鎮探索構建起了“131”院落自治模式。
“1”即“黨組織領導”。將黨組織建在網格、小區、樓院里,使黨的組織、黨的工作、黨的資源進樓院,黨員分片聯系居民,形成“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領導和服務體系;
“3”即“議事會民主商議+業委會決策執行+監委會全程監督”院落自治運行模式。其中,議事會民主商議,決定“辦不辦”;業委會決策執行,確定“怎么辦”;監委會全程監督,監督“辦得怎么樣”;
“1”即形成長效管理機制。按照“一事一議”、“ 一制管一事”的原則,將在黨組織引領下通過院落自治解決“小事”的方法形成制度固定下來,納入小區居民公約共同遵守,監委會代表全體居民監督執行。
“人人管事”建和諧家園
“由于年久失修,小區27個單元的路燈壞了一大半,夜晚出行十分不便。”在移民小區住了10多年的居民周昌義回憶,由于開發商早已撤場,又沒有物管公司,壞掉的路燈一度無人負責。
得知這一情況后,在小區黨支部的組織下,小區召開了幾次議事會討論這個問題,最后決定,每家每戶“打平伙”。
“現在,27個單元的路燈重新亮了起來,而每戶人只出了30塊錢的材料費,路燈的后期維護等也由物業管理服務站負責,大家再也不怕走夜路了。”周昌義顯得非常高興。
實踐證明,“131”院落自治模式使小區管理從原來的“無人管事”變成了“人人管事”,實現了從“代民做主”到“讓民做主”,從“政府管理”到“自我管理”,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模式不僅解決了百姓身邊的小事,也化解了政府的一些大事。如困擾居民10余年來的房產證辦理、房價補差落實等問題。
“私事自己解決,小事居民投票表決,大事上報解決。‘131院落自治模式發揮了小區居民們的主動性,實現了居民自我管理,是推行‘三事分流中的一項有益探索和成功經驗。”鄧維表示,鎮人大及人大代表將繼續關注并全程參與這項工作,幫助協調搭建村居民自治平臺,推動社會治理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