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鳴

2015年11月23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等詞很快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那么,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為何要推進供給側改革?
滿城盡說“供給側”!作為一個學術范兒的經濟學名詞,在中央高層2015年11月底連續提出后,近期頻頻刷屏,一躍成為年末熱詞。
要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動力,我們有必要深入反復學習、深刻領會“供給側”內涵。
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簡單的說就是,需求側強調宏觀調控,而供給側則強調市場的自動調節。所以供給側改革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四個字:打破壟斷。
1、“供給側改革”跟我們有啥關系?
2、“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什么?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除供給約束,積極進行供給干預促進經濟發展。這種改革具體而言,一方面將發展方向鎖定為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也要求改革現在的一些抑制供給的體制或政策,比如縮緊的貨幣政策和繁瑣的審批制度等。
3、“供給側”有何新內涵?
4、“供給側改革”究竟改什么?
5、“供給側改革”應該怎么改?
6、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什么?
一則形成新主體,即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正確發揮政府的作用;
二則培育新動力,即通過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通過全面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則發展新產業,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順應經濟規律、市場規律,讓市場及時出清,避免資源浪費,及時化解經濟泡沫,避免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等。
中國提供出新供給經濟學理論
縱觀歷史,供給側改革來自供給學派的典型實踐。美國曾在20 世紀70 年代陷入滯脹,英國也在20 世紀70-80 年代面臨滯脹疊加結構性問題的窘境。
作為供給學派的典型實踐,“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分別采用減稅和國企改革等措施幫助經濟走出衰退的泥淖,并產生了較好的效果而聲名遠播。
1981年里根就任美國總統后,提出“經濟復興計劃”,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稅率,減少政府干預,縮減政府開支,緊縮貨幣供給。里根經濟學大獲成功,令美國經濟迎來“大穩健”時代,也為美國長期經濟增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事實上,“供給側”在中國并不新鮮,有需求就有供給,只是長期以來高層在談到宏觀調控時比較側重于需求側,即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而現在,高層已經明確要把調控的重點轉向供給側。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2007 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年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僅是表象,供需錯配才是實質,因而需要從供給端著手改革。
“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10萬億美元。在這樣的體量基礎上繼續發展,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是不可持續的。小修小補只能應付一時。本屆政府沒有推行量化寬松,也沒有采取競爭性貨幣貶值的措施,我們作出了推動結構性改革的抉擇。”這是李克強總理最近為《經濟學人》年刊《世界2016》撰文中的一段話。
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非簡單復制供給學派的“供給管理”,而是希望通過改革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從而避免潛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實質是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領域的延續和聚焦。
重慶擁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重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進行?黃奇帆市長就如何抓好供給側改革進行過講解。
他說,抓好供給側改革主要應從三方面著手:一是要通過降低融資成本、減稅降費、簡政放權等,改善“供給約束”,降低企業運行成本;二是要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興服務業等,將生產要素從供給老化產業向新興產業轉移,更新供給結構;三是要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減少對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供給抑制,提高供給效率。
任何改革,都是要給人們帶來獲得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然也不例外。很多人在為實體經濟疲弱低迷而揪心,對經濟轉型升級充滿期待,這些其實都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推動。
“供給側”應成為認知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常識性視角。積極擁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成為一種時代共識,也是讓更多人獲得改革紅利的必由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