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念
每當看到那些孤立“留”在高樓中的文物遺址時,我們有的是更多的嘆息。為什么不能把傳承城市歷史文脈的記憶完整地保留下來?渝中區兩屆人大代表接力關注,人大連續追蹤監督,只為了——
“我沒什么文化,不懂經濟、政治、歷史,但我真切地體會到身邊的變化,出行更方便了、治安更有序了,環境更優美了。”家住渝中區白象街的林耀碧非常欣慰,“聽老人們說,這一帶就是過去重慶最繁榮的地方,能夠把一些建筑恢復成原來的樣子,我們非常高興,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丟!”
這是渝中區十六屆人大代表不懈努力,十七屆人大代表繼續接力,連續追蹤監督的結果!
打造新坐標
坐落在渝中區羊子壩15號的藥材同業公會大樓洗去了舊日塵埃,神采奕奕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這里是白象街整個建設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以它為歷史見證的核心,其余建筑著重體現老重慶的風格,使其成為具有強烈追憶感的開埠文化街區。擁有800年歷史底蘊的白象街在建設完成之后,勢必將成為重慶乃至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歷史人文商業新坐標。
2015年底,渝中區人大常委會組織代表對母城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重點項目建設情況開展了調研。
代表們你一言我一語,從注重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整體性、原真性、可持續性方面入手,提出要讓具體項目規劃具有高起點、大視角和前瞻性;要制定抗戰歷史文化遺產、遺跡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完善相關保護制度和規章制度等意見和建議。
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丟
對得起祖宗是百姓對這座城市最樸素的情結。回望曾經走過的歲月,經過三年的大拆遷,渝中區大量文物在2008年區人大出臺的《關于在危舊房改造中加強文物保護的決議》的貫徹執行中得以分類保存。可是,如何發揮好文物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成為了區人大面臨的新問題。
2012年2月17日,換屆后的渝中區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上,159名代表目光齊聚在了同一個焦點,14件關于建設重慶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的議案,提交給了大會主席團。這些占代表總數73%的議案最后形成了《關于規劃建設重慶“母城”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決議》,獲全票通過。它開啟了傳承歷史文脈、弘揚巴渝文化的新征程。
圍繞這項決議的貫徹,渝中區人大常委會拓展了監督新模式。
2013年7月16日開展“代表問政日”活動,專問決議執行情況這一主題。
“母城歷史文化風貌區的規劃編制工作推進到了哪一步?”
“有沒有建立比較具體的時間表、路線圖,讓母城歷史文化風貌區規劃建設有一個明確的進度安排,有一個便于考核的量化目標?”
“有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此項工作?”
……
代表們從對規劃建設認識不足、整體規劃編制滯后、重大項目推進緩慢、宣傳推廣力度不夠四個方面,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向區發改委、區規劃局、區文廣新局等8個部門拋出了問題。
與此同時,常委會工作機構則聘請專家組成研究小組,用了近5個月時間開展專題研究,形成長達23萬余字的規劃研究報告,送交政府。
一年調研兩次
“特別要在對歷史文化資源挖掘上下功夫,借助各方的力量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歷史文化資源;又要學習借鑒北京、西安、成都等地在文物保護利用、產業布局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把眼界放開。”
“各相關職能部門還要明確各自的責任、確定工作思路、加強相互的溝通交流,同時整合資源,加強對街道、社區在社區環境綜合整治中發掘各自文化特色的指導。”
……
2013年7月31日,渝中區十七屆人大第13次會議在聽取區政府關于重慶母城歷史文化風貌區規劃建設的專題報告時,代表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被廣泛吸收,政府在報告中將它提煉,最終形成了“巴渝古都、二戰名城”的母城建設發展定位。
會后,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嚴格按照審議意見落實整改,啟動了風貌區整體規劃及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的研究編制,開展了文物普查和搶救修復工作,一批重大項目陸續啟動,下半城風貌區內危舊房拆遷順利推進,風貌區規劃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在每一個建設的節奏點上,代表與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匯民意、聚民智,為母城歷史文化街區的打造獻計獻策,有力地推動了決議的貫徹執行,母城歷史文化風貌區項目建設也被納入常委會監督的視野。
僅在2015年,渝中區人大就組織代表進行了兩次集中視察調研。每一次,代表們總能提出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除白象街項目外,下半城的其它規劃項目進展緩慢,推進力度不夠,成效不明顯;對文物本身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挖掘不深,開發利用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文物的原始風貌修繕走樣,缺失了對文物本身文化價值的思考,弱化了文物對整個城市歷史文化的引領作用……
對此,渝中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米紹林談到:母城歷史文化底蘊不僅是渝中區獨一無二的名片,也是重慶市形象展示的窗口,我們要著眼長遠,加強市區聯動,深入推進市區互促共贏。這一席話,道出了下一步人大監督工作前進的方向。
編后語:如果說一個地區的經濟總量等硬實力是鑄造城市的“筋、骨、肉”,那么人文氣韻等軟實力則培養城市的“精、氣、神”。
渝中區是重慶的“母城”,是首批全國文物先進區及重慶市文物大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21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就有18處,占全市總量的三成左右。
如何保護好“母城”文化,打造好“老重慶底片、新重慶客廳”?我們期待并堅信,在這條道路上,渝中區人大及代表們“大手筆”的監督、關注,定會留住母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