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火車票丟失補票”訴訟案裁決結果迥異,是造成公眾認知混亂的主要原因。國家層面應出臺統一意見,規范裁決標準。
目前,全國已發生多起“火車票丟失補票”案例,乘客與鐵路部門的分歧意見很大,雙方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并不認可對方的觀點,但多以乘客怕麻煩而妥協補票完事,最終走向司法訴訟的案子并不多。
從目前公開的訴訟結果來看,其中一起是乘客勝訴,一起則以和解告終,另一起則是浙江消保委撤回上訴。這幾起“火車票丟失補票”的案情基本相同,只是起訴地不同,可是卻出現了不同的結果。特別是在長沙案與南京案里,兩地鐵路運輸法院對乘客出示的手機購票信息,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認定,令人感到詫異。
雖然我國是成文法國家,不承認判例法制度,但這并不表明我國不重視案例的指導作用。最高院曾提出,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導制度,重視指導性案例在統一法律適用標準、指導下級法院審判工作、豐富和發展法學理論等方面的作用。而且,全國各地發生諸多相同案件,如果都按照個案裁決,不僅浪費司法資源,亦容易造成不同結果,引發不必要的爭議,倒不如將標準統一起來。
其實,最關鍵的還是“鐵老大”的態度,對于“火車票丟失補票”的規定,“鐵老大”聲稱是為“防止他人冒用車票,維護乘客利益?!笔聦嵣线@個理由站不住腳,乃是推脫自身的管理責任,而且從技術方面看,“鐵老大”也可以防范“冒用車票”行為。因此,“鐵老大”應尊重民意,盡快修改“火車票丟失補票”規定,完善檢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