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強
植物生長調節劑一般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和抑制生長發育的雙重效應,其控制效果因用藥濃度、溫度、光照、作物種類和栽培條件等不同有很大差異。
一、濃度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生物活性很強,一般使用濃度都比較低,常以百萬分之幾的濃度計算。如生長素類在較低的濃度下,對作物生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在較高的濃度下這種促進作用則轉化為抑制作用。2,4-D在低濃度時,可以促進無子果實發育、防止離層形成;濃度稍高就會引起生長畸形,更高濃度則可以用作除草劑來殺死雜草。乙烯利、曾甘膦在低濃度下是脫葉劑、催熟劑,在高濃度下就成為干燥劑和除草劑。
二、溫度和濕度
在氣溫較高和相對濕度較高的條件下,可以加大作物葉片角質層的透性,有利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滲透和傳導,施用效果較好。反之則作物吸收較慢,噴施效果不理想。但有些植物生長調節劑在特殊溫度下施用效果更有效,如番茄在高溫或低溫時會大量落花,造成減產,這時使用2,4-D或防落素,防治落花的效果非常好,而在番茄生長適宜溫度時使用,效果就不明顯。另外,相對濕度太大也影響藥劑與作物的接觸與滲透從而降低施用效果。
三、光照
植物生長調節劑對光的反應不同直接影響其作用效果。例如油菜素內脂對光的反應十分敏感,強光下作用大,弱光下作用小,黑暗中無作用。生長素容易被光分解,所以在光下進入植物體的量會減少,一般來說不被光分解的藥劑,光可以加強藥劑的進入。
四、作物種類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在不同種類作物甚至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種間表現出很大的差異。這主要是取決于不同作物中藥效作用的程度。比如,同是生長延緩劑,縮節安主要用于調節棉花的株型和代謝,比久則用于防止花生的生長和促進馬鈴薯的塊莖膨大。多效唑、烯效唑在禾谷類作物上應用更廣泛。同一作物中,生長素類激素往往對矮稈品種增產作用明顯,而生長抑制劑往往對中高稈品種作用效果更為顯著。
五、施用時期
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時期至關重要,使用時期掌握不當,不但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有時反而會出現反作用。如使用過早,會使鈴重減輕,幼鈴脫落,造成減產。黃瓜在幼苗1—3片葉期噴施乙烯利可誘導雌花形成,多結瓜,但用藥過遲,早期花的雌雄性別已定,就起不到誘導的作用。
六、栽培條件
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必須與良好的栽培措施結合起來,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植物生長調節劑不是作物營養物質,不能代替作物生長必須的水、肥、光、熱、氣,只有采取良好的栽培措施培育生長發育健壯的植株,才能發揮其作用。如黃瓜早期用乙烯利處理能多開雌花多結瓜,但同時也需要相應供給更多的肥和水。如果水、肥等營養不能滿足,則會造成后勁不足而早衰,達不到增產的目的。縮節安必須在棉花生長旺盛的情況下使用,能控制其營養生長,使更多的營養輸向蕾鈴,提高結鈴率,增加鈴重,提高產量,如果棉花肥、水不足,生長瘦弱,使用后會適得其反。
由于以上種種因素的影響,植物生長調節劑在生產上的應用效果往往不太穩定。因此,在作物生產上,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必須明確目的,掌握用藥技術,對癥下藥,瞻前顧后,揚長避短,方可獲得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