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萍 馬繼芳 張家龍 郝連生
流產是妊娠母豬的常見病。造成妊娠母豬流產的原因很多,除了病原體感染和激素分泌失調的因素外,飼養管理的因素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加強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做好保胎工作,是提高生豬產量,增加養豬效益的重要生產環節。筆者就妊娠母豬飼養管理性流產及其預防措施介紹如下。
一、母豬飼養管理性流產的主要因素
(一)營養缺乏或過剩。母豬妊娠后營養水平過高或過低,都會造成其生理機能變化而發生流產。特別是營養缺乏和營養比例失調,如蛋白質含量偏低、維生素不足、微量元素缺乏等,更容易引發母豬流產。
(二)飼喂不當。飼喂酸敗、霉變飼料,飼料中含有有毒成分、發芽的土豆,酸度過大的青貯料或酒糟,未經去毒處理的棉子餅或菜子餅,調制不當或貯存不當而含亞硝酸鹽高的青飼料,均可引發母豬流產。
(三)生活環境不良。天氣突變,溫差過大,持續高溫,陰雨連綿,豬舍防寒保暖不良或夏季防暑條件較差,圈舍陰暗潮濕,光線不足,通風不良,會引起妊娠母豬流產,其中以妊娠前期流產居多。
(四)日常管理不當。妊娠母豬長途運輸,追趕,驚嚇,腳踢,鞭打,互相咬架,不慎滑倒,密度過大,會造成母豬流產。
(五)配種不當。近親繁殖,配種年齡過早,妊娠假發情后配種,會造成妊娠母豬流產。
(六)免疫接種不當。母豬妊娠期免疫接種會引發流產,特別是妊娠前期發生流產的可能性更大。
(七)藥物使用不當。某些瀉藥、抗生素、驅蟲藥、神經性藥物、激素類藥物等,可以使母豬發生流產。
二、母豬飼養管理性流產的癥狀
母豬流產的時間和原因的不同,表現的臨床癥狀也不盡相同。母豬妊娠早期發生流產多為隱性流產,胚胎常被子宮吸收,幾乎沒有臨診癥狀,陰門有時會流出多量的分泌物。營養缺乏或過剩引起的流產,流產前幾天可能出現精神倦怠、腹痛、外陰紅腫,陰門流出分泌物等癥狀。有的母豬子宮內僅有少數胎兒發生死亡,但不影響其余胎兒的生長發育,死胎不立即排出體外,待正常分娩時,隨同其他正常胎兒一起產出。有的死亡胎兒水分逐漸被子宮吸收,胎體緊縮,顏色變為棕褐色。如果母豬子宮內胎兒大部分或全部死亡,會排出死胎或弱仔。母豬流產過程中,如果子宮發生炎癥,能夠出現全身癥狀,從陰門不斷流出污穢、惡臭分泌物,并含有組織碎片,如不及時治療,母豬常會發生敗血癥而死亡。如果因為配種不當、免疫接種不當、藥物使用不當、日常管理不當等引起母豬的流產,多數病例常常是突然發生,母豬很快精神不安,頻頻努責,發生流產。
三、預防母豬飼養管理性流產的主要措施
預防母豬飼養管理性流產要落實綜合性措施。
(一)使用全價平衡的配合飼料。在母豬妊娠的各個階段掌握好日糧的標準和用量,合理使用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對于斷乳后膘情較差的經產母豬,妊娠初期和妊娠后期應當加強日糧的營養水平,妊娠中期可以適當降低日糧的營養水平。對于初產母豬和哺乳期間妊娠的母豬,日糧應當采取按飼養標準限量飼喂,逐漸增高精飼料的供給量。妊娠母豬每天的飼喂量,有飼養標準的,按照飼養標準的規定供給。無飼養標準的,可根據妊娠母豬的體重大小,按百分比計算供給。一般來說,在妊娠前期可以按照母豬體重的1.5-2%供給混合精料,妊娠后期可以按照母豬體重的2-2.5%供給混合精料。
(二)嚴格控制飼料質量關。從原料進倉、儲存、加工,到飼料的投喂,都要進行嚴格的管理。杜絕使用霉爛、變質、有毒的飼料。酒糟、酸度過大的青貯料等刺激性飼料應當限制飼喂。
(三)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飼養場應建在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背風向陽,遠離居民集中區、集市、屠宰場、有害工礦企業、交通干線等地方。飼養場周圍應栽植花草樹木,起到綠化環境、擋風遮陽、過濾空氣等作用。圈舍要保持清潔衛生,經常打掃,定時通風換氣,保持圈舍溫度相對恒定。母豬妊娠后,有條件的豬場要實行單欄飼養。飼養人員不要經常更換,其工作服也要相對固定。避免對妊娠母豬有打、踢、擠、壓、咬架等強烈接觸性刺激。
(四)掌握好配種環節。避免早配和近親交配,防止母豬妊娠后假發情配種。
(五)不亂用藥物和隨意加大藥物劑量。
(六)對引發母豬流產的傳染病預防,應當根據當地本病發生流行情況制定合理的防疫程序進行免疫。母豬妊娠期應當盡力避免免疫接種。
(七)母豬患有生殖道疾病或其他疾病,應當在妊娠前進行治療。
(八)母豬發生流產后,除了針對引發母豬流產的原因進行合理的藥物治療和營養治療外,還應當對流產母豬的生殖器官進行恢復性治療或保健,防止母豬以后發生習慣性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