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祀敏
要想讓奶牛多產犢、多產奶、少生病、獲高效,在飼養管理過程中,除了滿足奶牛對精粗飼料的供給,還要注意“八不可缺”。
一、不可缺運動
首先,缺乏運動對產奶量影響很大。據調查,“開放式”飼養地區的奶牛平均每頭每年產奶量7噸以上,“禁閉式”飼養地區的奶牛產奶量則為5—6噸。其次是對繁殖力及使用年限的影響。據調查,經常放牧自由活動的條件下,奶牛的發情與受胎比長期拴養條件下高1倍左右,并且可使奶牛的利用年限延長3-5年。再次是缺乏運動會使奶牛的發病率上升,如腕前粘液囊炎、真胃移位、前胃弛緩、難產、胎衣不下、乳房炎病等,都是運動牛少,拴養牛多發。
二、不可缺光照
光照對調節奶牛生理功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促進卵泡素和排卵激素,促進乳腺分泌乳汁,啟動性功能,促進發情,促進生長發育,增加產奶量。冬季受日光照射有利于防寒。缺乏光照會引起奶牛繁殖障礙,出現不發情,對牛的生長發育也有一定的影響。在舍飼和集約化生產條件下,可采取日16小時光照、8小時黑暗制度,當光照不足時,可采用人工補充光照,這樣,能增加牛的采食量,提高日增重和產奶量。
三、不可缺配種
奶牛一生繁殖機能停止的年齡為15-22歲,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如果能保一年一胎,奶牛一生可繁殖15頭左右小牛。但是,如果不能適時配種、助產上留下后遺癥等原因,經常導致屢配不孕,3年2胎,2年1胎現象不斷出現,使一頭奶牛一生繁殖3-5頭小牛就被淘汰。另據調查,在正常情況下,一頭產5000千克的奶牛,由于產犢間隔的不同,其產奶量逐漸遞減,當間隔達到20個月時,比間隔12個月時年產奶一項經濟效益低1662元,還有設備、人力、飼料等的浪費,若繼續延長,損失更大。由此可見。嚴把配種關,防止缺配漏配之重要。
四、不可缺水
水是奶牛的必需營養物質,奶牛缺水不僅影響生長發育、影響產奶量,還會導致疾病多發。奶牛的飲水量受干物質進食量、氣候條件、日糧組成、水的質量和牛的生理狀況的影響。在-17-27℃氣候條件下,牛的估計飲水量為進食每千克干物質3.5-5.5升,而犢牛為4-6.5升。成年牛飲水量還受飼料種類、產奶量的影響。一頭大型奶牛每天產奶10-15千克,飼喂干飼料及多汁飼料時,每天約可飲水15升。研究證明,在一般情況下,干奶母牛每天需飲水35升;日產奶15千克的母牛每天需飲水50升;日產奶40千克左右的高產母牛,每天需飲水約100升。炎熱季節母牛所需飲水量都超過春秋冬三季,但由于冬春季節飼喂干物質比夏季多,因此,飲水量也要增加。大多數牛場為了滿足母牛飲水的需要量,都在舍內設置自動飲水器,在運動場設水槽。
五、不可缺食鹽
食鹽是胃液的主要成分之一。若食鹽攝入不足,就會導致奶牛食欲降低、產奶量下降,還會導致奶質不合格。酒精陽性奶是用酒精檢查牛奶呈現陽性反應的牛奶,因不能用來加工成優質奶制品,故屬不合格奶。據報道,缺乏食鹽是奶牛患酒精陽性奶癥的重要原因之一。食鹽的日供給應視奶牛體重大小和產奶量的高低而定,一般日供給50-100克。除按日糧1%拌入精料外,還可專設鹽槽或制成鹽磚讓奶牛自由舔食。
六、不可缺鈣磷
牛體中的鈣和磷,分別有99%和85%存在于骨中,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牛從胎兒生長發育時就需要大量的鈣、磷。一頭40千克重的初生犢,整個身體含有541克鈣。哺乳期、生長期、青年期牛,泌乳期母牛和懷孕后期的母牛都需要一定量的鈣和磷,特別是泌乳期母牛和懷孕最后兩個月的母牛需要鈣、磷的量更多,應特別注意鈣、磷的供給。在生產中,應根據不同飼料含鈣磷的實際情況和牛在不同時期對鈣磷的需要,用骨粉、貝殼粉來調整日糧的鈣磷。如果以放牧為主時,應注意補充磷,而在以高精料和以青儲玉米秸為主做粗飼料時,可以不用補鈣。在泌乳母牛和懷孕母牛的日糧中,鈣、磷比為2:1和1:1,這時吸收最好。
七、不可缺微量元素
奶牛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雖小,但為牛的多種生理功能所必需。適宜的微量元素供給對奶牛乳房健康和奶產量及質量有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微量元素硒、鋅和銅,適量補給能減少產犢和泌乳早期臨床乳房炎的感染和發病,從而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生產中,要根據微量元素缺乏癥的診治,及時補充和進行治療,以滿足其營養所需,促進生產性能的提高。據試驗,在每噸青儲飼料中添加硫酸銅2.5克、硫酸錳2克、碘化鉀1克、氯化鈷1克,用來飼喂奶牛,產奶量可提高10%以上。
八、不可缺維生素
“奶牛要養好,維生素不可少”。奶牛同其它家畜一樣,在正常代謝過程中需要各種維生素,而牛的瘤胃微生物和肌體組織能合成多種維生素,像B族維生素、維生素K和維生素c等,但是維生素E的形成數量有限,維生素A牛體不能合成,無論成年牛還是犢牛都要從飼料中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