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風問題對于一個執政黨來說究竟有多重要?它的重要意義和現實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不少人還存在著模糊認識。事實上,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對這個問題就有過深刻的闡述,他把黨風問題看作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看作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環節。可以說,端正黨風,是鄧小平同志打開改革開放新局面的重要突破口。
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了鄧小平同志的一段話:“在目前的歷史轉變時期,問題堆積成山,工作百端待舉,加強黨的領導,端正黨的作風,具有決定的意義。”這是鄧小平同志關于執政黨建設的重要論斷,闡明了黨風問題對于加強黨的領導、在解決黨所面臨的困難、開創工作新局面、推動歷史轉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極大地拓寬和豐富了對于黨風問題的認識。回顧歷史,可以看到,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推動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開拓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就是從端正黨風,恢復和發揚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理論聯系實際、艱苦奮斗等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開始的。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的開辟也是從八項規定、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一系列端正黨風活動入手的。
不搞好黨風,現代化建設就會遇到嚴重的阻礙
習近平同志引用的這段話是鄧小平同志1979年3月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講的。這一論斷豐富和深化了我們對于執政黨的黨風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理解。鄧小平同志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論斷,其重要的現實前提是共產黨在中國政治和中國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領導作用,黨風不改變,任何改革都無法推進。事實上,鄧小平同志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圍繞這一論斷,對于端正黨風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進行了多方面的闡發。他的很多論述對于全面從嚴治黨依然是有啟發的。
首先,黨風問題關系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執政黨在中國社會居于領導地位,掌握著制定和執行政策、分配資源的權力,黨風不好,就會損害群眾的利益,在群眾中就沒有威信,執政的基礎就不牢固。怎么堅持黨的領導?黨又如何實現其領導?鄧小平同志說,極少數黨員干部的不正之風,非常不利于恢復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所以,要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改進黨的作風。他說:現在,我們黨在群眾中的工作,比“文化大革命”之前是有些減弱,工作方法也有一些粗糙的地方,這些都妨礙黨與群眾的聯系。只有大力加強黨與群眾的聯系,深入到群眾中去做思想組織工作,經濟調整中的許多困難才容易克服。
其次,黨風問題關乎中國現代化建設興衰成敗。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依靠黨的堅強領導,黨風好不好直接關系現代化事業的興衰成敗。鄧小平同志尖銳地指出,在改革涉及面很廣的情況下,如果不堅決搞好黨風,進一步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就可能出現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亂子,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在剛剛邁出第一步的時候就遇到嚴重的障礙。鄧小平同志意識到,經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黨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等優良傳統和作風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而改革開放的繁重任務靠什么力量推進,主要還是要靠執政黨,靠黨的干部,靠人民群眾,如果不盡快恢復黨的優良作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就難以推進,就會遇到嚴重的阻礙。
第三,黨風問題關系社會風氣的好壞。鄧小平同志在理論務虛會上說,為了促進社會風氣的進步,必須首先搞好黨風,特別是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同志以身作則。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同志又是全黨的表率。他指出,如果黨的領導干部不遵守黨紀國法,損公肥私,不接受群眾監督,甚至對批評自己的人進行打擊報復,怎么能指望他們改造社會風氣呢! 1985年9月,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鄧小平同志再次指出,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著眼于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端正黨風,是端正社會風氣的關鍵。可以說,黨風不好,政風就不會好,造成政治、行政規則和行為的扭曲變形,影響波及全社會,就會造成整個社會風氣和倫理道德的敗壞。
第四,優良的黨風是黨的力量的源泉。不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建設時期,好的黨風都是團結群眾、戰勝敵人的重要因素,是黨的威望和力量的源泉,鄧小平同志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1977年7月,他在十屆三中全會上頗動感情地說,我們黨在延安整風以后,無論前方后方,生氣勃勃,心情舒暢,團結一致,既能充分發揚民主,又有高度集中,毛主席、黨中央的命令、號召,誰不是自覺地聽哪!沒有這樣的黨的風氣,我們能夠戰勝比我們強得多的敵人嗎? 1980年1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再次談到戰爭年代的黨風的作用,他說,過去我們黨的威力為什么那么大?打仗的時候我們總是說,一個連隊有百分之三十的黨員,這個連隊一定好帶,戰斗力強。為什么?就是黨員打仗沖鋒在前,退卻在后,生活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這樣他們就成了群眾的模范,群眾的核心。
第五,黨風是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表現。如果我們的領導干部沒有好的工作作風,就會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就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就不能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鄧小平同志1979年在談到培養年輕干部的時候說,要讓年輕干部懂得,不只是年輕就能解決問題,不只是有了業務知識就能解決問題,還要有好的作風。密切聯系群眾,這是最根本的一條。不要“當官做老爺”,要反對“衙門作風”。1985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談到干部的年輕化的時候,他再次強調說,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的革命英勇精神的班,要把黨的好傳統、好作風發揚起來,“干部不是只要年輕,有業務知識,就能解決問題,還要有好的作風。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深入群眾傾聽他們的呼聲;要敢說真話,反對說假話,不務虛名,多做實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則換人情。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在這樣的意義上,可以說,黨風的意義和作用就更加重要,因為它涉及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一個領導干部僅有業務知識是不夠的,好的作風也是領導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不是具備好的工作作風,能夠體現出他的領導能力。
第六,黨風關系黨的路線政策能否貫徹執行。黨的歷史說明,只有正確的路線和政策還不夠,還必須能夠把正確的路線和政策貫徹執行下去,而沒有優良黨風的配合,就做不到這一點。鄧小平同志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強調端正黨風對于改革開放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只有一套正確的政治路線、政策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套正確的組織路線和好的黨的作風。只有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把我們的黨搞好。只滿足于路線、政策的正確,而忽視黨的生活的建設,忽視黨的作風的建設,改革開放也是搞不好的。
可以說,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時期,優良的黨風對于一個黨來說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在改革開放時期,黨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任務更加艱巨,沒有好的黨風,改革開放就不可能順利進行,就會遇到重重阻礙。
必須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要端正黨風,從哪里入手?鄧小平同志提出,就是要恢復和發揚黨歷史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原因在于,“文化大革命”的發生,就是黨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批評與自我批評、民主集中制等優良傳統和作風被破壞的結果。 所以,鄧小平同志在“文革”結束后提出,必須盡快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
首先,不恢復實事求是的作風,現代化沒有希望。鄧小平同志首先倡導恢復發揚的傳統作風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在那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毛澤東同志剛剛逝世的背景下,如何客觀地評價和認識他晚年的錯誤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對于中國的未來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我們黨不能在這個問題上做到實事求是,不承認毛澤東同志晚年所犯的錯誤,不能認識和反思“文化大革命”給黨和國家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就不能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不能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就會犯歷史上多次犯過的教條主義的錯誤,黨和國家就不可能前進。所以,在當時的背景下,實事求是是和群眾路線、解放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1977年7月21日,他在十屆三中全會上系統地談到了毛澤東建黨學說,指出:“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對于我們黨的現狀來說,我個人覺得,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特別重要。” 8月8日,在教育和科學工作座談會上他尖銳批評了“四人幫”歪曲黨的百家爭鳴的方針,壓制批評、壓制討論的惡劣做法,他再次指出:“培養好的風氣,最重要的是走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鄧小平同志在此時大力強調實事求是,目的就是打破“兩個凡是”制造的對領袖的盲目崇拜和思想禁區,推動思想解放。1978年9月,他在視察東北的時候集中強調實事求是。他指出,不恢復毛主席樹立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四個現代化沒有希望,我們要根據現在的國際國內條件,敢于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千萬不要搞“禁區”。“禁區”的害處是使人們思想僵化,不敢根據自己的條件考慮問題。可以說,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沒有實事求是作風的恢復和發揚,改革開放和歷史性轉折就難以推進。
其次,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針對改革開放以后干部隊伍中存在的官僚主義、脫離群眾現象,鄧小平同志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群眾路線,認為黨只有善于發揚群眾路線的作風,才能克服困難,解決問題。1979年11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央黨政軍機關副部長以上干部大會上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能瞞著群眾,要密切聯系群眾,把道理向群眾講清楚,再大的困難也能夠克服。他回顧了1958年下放兩千萬職工,進行國民經濟的大調整,為什么能夠做到?“就是因為黨和群眾的關系密切,黨的威信比較高,把困難擺到人民面前,對群眾講清道理。我們的歷史經驗是,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心群眾。只要你關心群眾,同群眾打成一片,不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眾一塊吃住,任何問題都容易解決,任何困難都能夠克服。” 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了“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的觀點,他說,要把黨的工作和政策經常真實地告訴群眾,要堅決批評和糾正各種脫離群眾的錯誤。他告誡說:“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
第三,中國共產黨最好的風氣就是紀律。鄧小平同志倡導要恢復和發揚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還有紀律——組織紀律和政治紀律。他在1982年的軍委座談會上說:“同心同德,一心一意,沒有紀律不行。我們過去革命,就是靠紀律,而且是自覺的紀律。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最好的風氣就是這個。”因為只有統一的紀律,黨才有戰斗力。他說,黨應該是一個戰斗的隊伍,是無產階級先鋒隊,應該是統一的、有高度覺悟的、有紀律的隊伍。中國共產黨正是依靠鐵的紀律才從弱到強發展壯大起來。鄧小平說:“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
但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天下大亂,黨的紀律性遭到了嚴重的削弱,派性和不服從非常嚴重。鄧小平同志1975年7月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說:“現在不只是組織紀律差,政治紀律也差。中央說要落實政策,他就是不干。這是什么問題?這就是政治紀律問題。要軍隊同志幫助地方消除派性,使群眾團結起來,有些同志就是不執行這個方針。這是組織紀律問題,又是政治紀律問題。”改革開放以后,這個問題更加迫切了。改革需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但沒有紀律性,如何加強黨的領導?1980年1月,鄧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說:“為了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必須加強黨的紀律。“文化大革命”期間,黨的紀律廢弛了,至今還沒有完全恢復,這也是黨不能發揮應有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中央決定盡快恢復建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紀律和相關文件。
紀律問題不但涉及黨內,還是個社會問題。改革開放帶來的消極方面的影響,如黨員干部違法亂紀、腐敗現象、理想信念喪失等逐漸顯現出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到黨的日程上來。人們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不但需要物質文明,還需要精神文明。鄧小平同志1985年在科技工作會議上說:“有了理想,還要有紀律才能實現。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組織起來就有力量。沒有理想,沒有紀律,就會像舊中國那樣一盤散沙,那我們的革命怎么能夠成功?我們的建設怎么能夠成功?”
好的黨風是戰勝困難的重要力量
無疑,好的黨風和社會風氣是一個國家和社會健康發展和戰勝困難的一種偉大力量。這也是鄧小平同志主張恢復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重要原因。鄧小平同志非常懷念五六十年代的黨風和社會風氣。1979年11月,他在會見美國客人的時候說:你們如果是五六十年代初來,可以看到中國的社會風尚是非常好的。在艱難的時候,人們都很守紀律,照顧大局,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當中,放在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當中,自覺地同國家一道來渡過困難。1959年開始的三年困難時期就是這樣渡過的。1989年9月,在經歷了那場風波之后,鄧小平同志和中央領導談話時再次動情地說,五十年代,廣大黨員和人民講理想,講紀律,講為人民服務,愛黨,愛國家,愛社會主義,這樣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面貌不是很好嗎?三年困難時期,黨和人民不是團結奮斗,渡過了難關嗎?多好的老百姓啊,我們要恢復和發揚這個傳統。
鄧小平同志有著豐富的領導革命和改革開放的經驗。他的這些論述和他在端正黨風方面提出的一系列舉措使我們認識到,對于一個掌握著政權的執政黨來說,黨風問題實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執政黨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而絕不僅僅是表面現象,絕不是可有可無的,任何時期都不能忽視和輕視。抓黨風絕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有具體的實實在在的舉措,只有黨風搞好了,黨的領導改善了,才能加強黨的領導,鞏固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才能團結和帶領群眾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困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的新局面。也正是從這個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建立黨風廉政責任制,強調黨委書記對于黨風廉政負有主體責任的重要意義。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譚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