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丁
【引用】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原文節選】
故圣人制禮樂,而不制于禮樂。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夫夏、商之衰也,不變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襲而王。故圣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百家殊業,而皆務于治。王道缺而《詩》作,周室廢,禮義壞,而《春秋》作。《詩》、《春秋》,學之美者也,皆衰世之造也,儒者循之,以教導于世,豈若三代之盛哉!——《淮南子·汜論訓》
【原文釋義】
禮樂是圣人制定的,并不是圣人受禮樂限制的。治理國家雖有常規,但必須以便利民眾為根本;政令教化雖有常法,但必須以切實有效為最好。如果對民眾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適合實際情況,就不必一定要遵循舊法。夏朝、商朝到了末世,桀紂不改變陳法導致了滅亡;夏禹、商湯、周武王不因襲舊法卻興旺發達而稱王。所以圣人的法度是隨時勢的變化而變化,禮節隨著習俗的不同而改變。衣服、器械各自方便其使用,法令、制度各自適合時宜。所以改變古法無可非議,因循守舊不值得贊美。百川源頭各不相同,但最后都歸于大海;百家學說事業各不一樣,但都以治理好天下社會為目的。王道殘缺的時代才產生了《詩》;周王室衰微、禮義崩潰才有《春秋》產生。《詩》和《春秋》雖然是學問中的極品,但卻都是世道衰敗時的產物,儒家遵循它們來教導世人,哪里比得上用三代盛世的事情來教育世人!
【經典簡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淮南子》著錄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內篇論道、外篇雜說,今存內二十一篇。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融會貫通而成,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氾論訓》繼承、發展了黃老學派、商鞅、韓非的歷史進化觀念,提出:社會生活是變遷的,法令制度也應當隨時代變遷而更改,即令是“先王之制,不宜則廢之”。認為法令制度的制定,應適合人群之需要,應考慮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這顯然是比先秦法家更進步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