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工業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積極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強化創新驅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呈現低速增長、轉型提速、質量提升、疏解有序等特征。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高技術制造業增長6.7%,疏解退出企業326戶。展望2016年,全市工業既面臨著世界經濟復蘇充滿不確定性、我國的經濟下行壓力大等不利因素,也有政策效力發揮、工業發展韌性較強等有利因素。綜合判斷,2016年工業經濟將在2015年低速增長的基礎上平穩運行。
工業運行特點
工業生產低速增長。2015年,按可比價格計算,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增幅比2014年降低5.2個百分點,為1996年以來年度最低增長水平。從全年各月情況看,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速呈現穩開局、快回落、弱回升的運行軌跡。1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為全年最高增速,上半年增速回落至2.6%,1-3季度增速繼續回落,同比僅增長0.2%,10月份以后,在國家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和新產品投放市場的帶動下,全年工業增加值增速比1-3季度回升0.8個百分點。
工業轉型提速。新常態下全市工業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突出表現在結構升級、產品升級、業態升級提速。結構升級: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是以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為支撐的格局進一步鞏固。2015年,上述行業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3%、7.3%和7.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合計為38%,比2014年提高2.2個百分點,比2010年提高10.1個百分點。二是高端產業較快增長。2015年,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7%、6.3%,增幅分別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5.7個和5.3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21.3%和49.4%,比2014年分別提高0.5個和2.6個百分點。三是高耗能行業全面下降。2015年,全市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24.7%,比2014年降低1.1個百分點。
產品升級:創新供給與適應新需求并重,工業新興產品快速增長。2015年,全市生產SUV汽車42.1萬輛,同比增長26.1%;生產新能源汽車2.4萬輛,增長2.4倍;生產衛星導航定位接收機2.2萬部,增長14.3%;生產智能電視185.9萬臺,增長85.4%;生產服務器25.9萬臺,增長58.1%。
業態升級: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一是部分企業從以加工為主的生產模式向以技術研發、方案設計和專業服務轉變,探索跨界發展的新業務格局。如北京金風科創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風電設備研發、設計、生產和服務等業務為核心,拓展水務開發、智能農業、智能電網、融資租賃等生態鏈條業務的多元模式。二是從依賴引進外資、成本優勢向依靠技術創新、打造自主品牌轉變。如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加大技術研發投入,自主研發的自主品牌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量快速增長。2015年,全市自主品牌汽車產量占全市汽車產量的37.5%。三是從傳統營銷向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實現集成創新轉變。如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利用互聯網平臺集成設計、采購、用戶訂單等信息,服務企業發展。
工業質量提升。一是效益增長,效率提高。在主營業務收入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全市工業利潤實現增長。2015年1-11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6893.2億元,同比下降2.5%,實現利潤1288.7億元,同比增長5.4%,利潤率達到7.6%,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1-11月,全員勞動生產率為32.5萬元/人,比上年同期增長0.7%。 二是科技投入快速增長。2015年1-11月,全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活動活躍,RD經費內部支出173.5億元,同比增長17.4%。RD投入強度(RD經費內部支出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1.25%,比上年同期提高0.21個百分點。 三是工業能耗繼續降低。為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全市加大了高耗能行業淘汰和壓減燃煤力度,北京市工業能耗逐年穩步下降,工業能耗從2010年的2224.1萬噸標煤下降至2014年的1873.5萬噸標煤。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為1564.7萬噸標煤,同比下降7.3%,為2012年以來最低水平。
產業疏解有序。 一是嚴控增量。2015年,全市涉及《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5年版)》(以下簡稱禁限目錄)的工業投資445.4億元,同比下降12%,降幅高于全市工業投資6.3個百分點,而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6.8%;二是一般制造業關停力度加大。2015年,全市范圍內關停退出326戶污染企業;三是企業向河北、天津遷移的意愿不斷增強。2015年,全市有113戶企業計劃進行外遷或者在異地新建生產基地,其中,82戶企業將落戶河北、天津,比1-3季度增加15戶。四是不宜發展的一般制造業就業人員減少明顯。1-11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用工人數為106.9萬人,同比減少4.3萬人,其中,《禁限目錄》涉及的工業企業減少3.9萬人,城六區平均用工人數減少1.4萬人。
影響工業經濟變化的主要因素
政策引導、主動調控、積極適應新常態。近幾年,北京工業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和產業疏解等工作,研究發布多項政策,促進協同發展,推動創新驅動,嚴格淘汰清單,加速了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退出和轉移,促進京津冀產業空間形成新格局。2015年1-9月,河北省從京津引進項目3330個、資金2397.5億元,天津從北京引進項目130個、協議投資190億元,從河北引進工業項目349個、協議投資金額307億元。同時,全市注重高端產業投資。2015年,全市高技術制造業投資120.2億元,同比增長6.8%(全市工業投資下降5.7%)。
從產業政策看,國家先后出臺新能源汽車稅收優惠政策、低排量汽車購置稅減半政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高鐵建設等一系列政策,促進新興領域較快增長。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和新能源汽車增加值分別增長7%、4.1%、11%和63.6%。
市場調節,工業經濟分化發展加劇。2015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 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增幅同比回落2.2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回落0.2個百分點。從北京工業的先行指標看,價格持續下行,企業預期走低。12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2%,降幅比11月份擴大0.4個百分點,連續44個月同比下降,價格的持續走低表明當前多數產品供過于求,需求不旺;12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7%,持續2個月處于收縮區間。從外需看,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同比下降23.9%,連續22個月同比下降。
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工業經濟分化發展加劇。一方面傳統消費品領域需求減弱,部分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喪失了原有競爭優勢,生產線、訂單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同時基礎原材料行業在全國產能過剩、投資需求不足、產業疏解等影響下明顯下滑。2015年,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等傳統都市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下降11.6%、39.9%和16.1%,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基礎材料行業分別下降16.8%、8.1%、14.3%和8.6%。另一方面為適應市場新需求,產品更新換代加快。在汽車制造業中,四大乘用車整車生產企業均推出了新款車型。醫藥制造業中同仁堂股份和同仁堂健康藥業推出的中高端中成藥和保健品帶動企業較快增長。2015年,電子產品核心部件和網絡相關產品的增勢良好,電子器件制造增加值增長18.7%。全市生產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和電視接收機頂盒同比分別增長14.9%、33.7%和1.8倍。
投資不足,內在動能偏弱。2011年—2014年,北京工業實現了穩中有進的良好局面,平均增速為7.1%。2015年北京工業增速出現了明顯回落,除受市場和政策因素影響外,投資不足和內在動能偏弱也是主要原因。北京工業投資在2011年達到751.9億元的歷史最高值后,2012年—2014年工業投資年平均下降2%。連續三年的低緩投資,導致工業接續不足,在傳統領域下滑的情況下出現斷層。另外,北京工業內在動能偏弱,適應新常態仍面臨四個不足。一是高端發展不足。高端產業規模小,提升緩,難以彌補傳統行業增速下滑。2015年,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1.3%和23.2%,均不足全市工業的四分之一。其中,2010年以來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提高2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2.4倍,但其產量僅占全市汽車產量的1.1%。二是內涵式發展仍顯不足。2014年工業經濟增長的支撐有6成以上來自新建企業和新增產能。2015年新建企業8戶,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0%。反映北京工業的增長方式仍以規模擴張為主。而反映工業技術工藝升級的技改投資持續下降。2015年工業技改投資121.5億元,同比下降4.6%,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18.1%。
對策與建議
對北京工業而言,適應新常態就是要立足首都城市功能戰略定位,通過創新驅動構建高精尖,通過布局優化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一是加快增長方式由以增量擴能為主向以存量升級為主轉變。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理念,不斷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技改升級和互聯網應用優化存量,向高精尖轉型,向跨界融合發展轉化。二是加快形成新型創新體系,加強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強化不同創新主體和應用主體之間的聯系互動。三是加強資金配套支持。充分發揮高精尖產業發展基金的撬動作用,引入社會資金投入專項和重點產品項目,鼓勵符合條件的制造業貸款和租賃資產開展證券化試點,對骨干企業開展產融結合試點。四是加強品牌培育。進一步強化北京工業的品牌設計與宣傳,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北京制造業的深度融合。
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一是堅持嚴控增量與疏解存量并重,進一步嚴格產業淘汰退出的標準,制定相關政策的配套細則,通過疏解引導資金和相關政策,充分調動疏解單位的主動性;二是加強統籌調度,積極推動重大項目在津、冀兩地落地,抓緊研究企業轉移搬遷過程中京津冀三地在稅收、人力社保、資質認證等方面的實施標準和辦法;三是加快由鏈式集聚向生態集群轉變。當前,北京工業部分行業產業鏈條長,生產分工體系較為復雜,發展模式難以適應首都功能定位,因此應加快由大而全的產業體系向抓關鍵核心環節和主導產業生態轉變,不斷將優化空間布局與產業高端化有機結合。
(作者單位: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
責任編輯:譚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