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我國農業科技進入跟跑、并跑、領跑“三跑并存”的新階段,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為糧食生產“十二連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推進,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和生態環保等領域的技術進步,為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作出了重要貢獻。
有一組數據可以印證這樣的變化: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0年的52%提高到2015年的56%,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43%提高到48%,基本保持在每年近1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國糧食作物平均單產由2010年的每畝331.7公斤增長到2015年的365.5公斤;奶牛良種覆蓋率提高到60%左右,畜禽品種良種化、國產化比例逐年提升,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3%以上;全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10年的52.3%提高到2015年的63%。
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日益增強
2014年,兩系雜交種“Y兩優900”百畝示范田畝產達1026.70公斤,首次實現畝產過千公斤的超級雜交水稻第四期攻關目標,再創世界雜交水稻較大面積單產的最高紀錄。
多年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科學家在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們突破作物傳統雜種優勢利用遺傳基礎狹窄的技術瓶頸,創造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突破性的水稻、棉花、玉米、油菜、大豆、小麥強優勢雜交種,增產幅度高達30%且抗性優異,使我國農作物強優勢雜交種育種整體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育種取得的成就只是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的一個縮影。
“十二五”以來,通過組織實施“973”、“863”、科技支撐等科技計劃重點項目,我國主要科技創新指標躋身世界前列,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多年穩居第二位,農業學科被引次數從第8位升至第2位,共有175項農業科技成果獲得了國家獎,取得了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成果。
水稻功能基因組繼續保持全方位國際領先學術地位;動植物生物反應器領域實現重大進展;大型超高壓食品加工技術打破國外技術裝備壟斷;森林重大病蟲害松材線蟲綜合防控技術取得重大突破;200馬力級拖拉機技術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并進入產業化階段,首次研制形成400馬力重型拖拉機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下轉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