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獲得感”成為暖心熱詞,出現在兩會會堂之上,出現在報紙雜志之上,同時也回蕩于街頭巷尾,進入了億萬人民的生活。在鼓勵創新、創造的時代,讓人民擁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有利于營造積極的創新環境,有利于激發社會的創造活力,從而推動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提出了“獲得感”一詞,他指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這一表述體現了民生關懷,彰顯了民意價值,是激發人民創造力、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課題。
以獲得感激發人民創造力,必須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具有無限的創造力。要想激發出這股強大的力量,必須以民為本,著力增進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之以高度的自信心和飽滿的精氣神投身社會創造,實現社會的良性發展。
以獲得感激發人民創造力,必須以改革為動力。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人民創造力的發揮同樣也需要改革來推進。只有全面深化改革,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人民擁有更多的來自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獲得感,才能真正激發起人民的創造力,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動力源泉。
以獲得感激發人民創造力,必須以創新為旨歸。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以獲得感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不應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創造層面,而要致力于創造新的東西,向創新層面發展。創新成果的不斷豐富、創新機制的不斷完善、創新成果轉化率的不斷提升,都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石。
獲得感強調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得到,這種得到或許來自于物質,又或許來自于精神,而更多時候是物質與精神兩者如影隨形。獲得感能夠轉化為人們的創造動力,能夠激發起全社會的創造熱情,能夠促使人們自覺擔當、勇敢作為,積極投身創新、創造實踐,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