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增效顯著
2015年,安徽省提出了選用抗逆耐熱品種,優化種植時序避花穗期高溫逆境,高溫預警發生或突發高溫危害時采取水肥調節、噴施葉面肥,以及“秈改粳”等主動防御措施,對抵御水稻高溫熱害起到了較好的效果;河北省針對夏玉米生產大旱的情況,推廣應用了關鍵時期分序灌溉、大喇叭口期水肥同步、花粒期補肥等技術,保證了項目區夏玉米持續增產,多點產量突破了畝產850公斤,最高達到874.37公斤……這些都得益于糧食豐產科技工程。
“十二五”期間我國通過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在東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3個糧食主產省,開展糧食豐產技術集成創新和示范應用,5年累計增產糧食5600多萬噸,增加效益1000多億元。工程13個省共組裝具有區域特色的三大作物(小麥、玉米、水稻)豐產技術體系125套,經大面積應用,顯著提高了三大作物綜合生產能力,化肥與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農藥用量減少25%左右,每畝節本增效110元左右。
技術成果示范轉化不斷提速
“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堅持把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良田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作為基本要求,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的集成示范和轉化應用,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例如,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自2013年啟動到2015年,在河北、山東、天津、遼寧三省一市70余個縣市區開展了示范區建設與技術集成示范,共建立核心區42個,面積達14.1萬畝,示范區103個,面積達146.2萬畝,輻射面積1596.6萬畝,總增糧33.6億斤,增效24.63億元;啟動了國家食品安全創新工程,建設國家食品安全科技樣板基地;開展了山東、湖南、安徽等13省市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試點建設,實現農業農村信息服務的“平臺上移、服務下延、一網打天下”。
科技特派員為農業發展添活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十二五”期間,科技部等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特派員達72.9萬人,是2010年的5倍,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5.14萬個,創業企業1.59萬家,建立科技特派員服務站1.6萬個,直接服務農戶1250萬戶,受益農民6000萬人,結合“三區”人才計劃的實施,選派了一大批科技特派員到“三區”開展創新創業服務,涌現了一批優秀科技特派員。同時打造農村版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并在重慶、陜西、四川等地開展試點。目前全國共批準建設246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園區引進培育的企業總數達6376家,年產值4827億元,上繳稅額95.5億元。
經過5年建設,我國初步構建起了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內容專業化、服務手段信息化,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