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當今各國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的講話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當前我國各級政府積極響應創新驅動戰略并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企業技術創新扶持政策,特別是專項支持為驅動企業創新提供了重要契機。
科技專項政策指依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需求,由政府主導的用來解決區域發展中遇到的關鍵技術性、系統性、戰略性、前瞻性和共性問題,能夠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的一種獨立的科技政策。這類政策的實施目標,主要包括為企業指明前沿核心技術研發創新方向、推動公共基礎創新、推動產學研合作創新、開展跨國技術領域創新合作、提供專項資金支持特定領域企業創新等。從科技專項的作用來看,主要是可以高度集合資源和定向配置資源,促進多主體知識交流與技術合作,引領企業創新方向,明確成果去向和引導未來市場需求,降低企業獨立研發風險。因此,科技專項政策以自主知識產權形成、高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高級人才培養與引進、高技術裝備配置、產學研合作等為目標。
企業響應科技專項政策的資源利用是一個觀望、博弈、學習和自適應交疊的復雜過程,每一步響應策略的實施都符合“理性人”假設。在響應博弈和非關鍵部門剝離過程中存在政策資源利用率“瓶頸點”,克服瓶頸需要耗費人力和財力,導致一些企業在實際響應政策時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甚至未轉化政府資源。因此,為了有效保障企業創新和科技專項政策實施效率,一方面,企業應充分認知政策,學習同行響應經驗,明確政策資源的投入方向,將政策集中配置于關鍵創新部門,適時與供應鏈合作企業分享相關信息,統計資源在技術研發創新各階段的利用情況,及時總結和反饋以減少損耗;另一方面,政府應該開辟政策資源的監管渠道和反饋機制,分析資源投入部門、與其他資源的同期投入比、損耗率和最終效用,避免企業單一方向的瞞報和誤報,適時提升政策響應成本,選拔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公平競爭,并利用創新網絡效應減輕財政負擔。
天上將有更多“中國星”
(上接A1版)近十多年來,我國遙感技術在衛星有效載荷技術上有許多突破,在遙感信息科學的基礎研究與重大科學應用方面取得多項自主創新的重要進展。比如,提出了多源多模式空間遙感精細定量信息獲取與處理,取得了遙感信息研究的新突破。金亞秋解釋:“每一項技術的發展會提出許多相對應的科學問題,而科學問題的解決又促進技術的又一輪的新發展。星載遙感多頻段、多極化、多角度、多站、(甚)高分辨率的多任務和主被動等多源多模式的發展與融合,對定量精細信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遙感信息鏈的科學研究問題。把這些問題解決好,才能從海量的大數據中提煉出深一層次的科學信息,形成新的科學知識,又再次推動人類科學技術的新發展。誰做得好,誰就領先。”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郭華東院士提出了在月球上開展對地觀測的新設想。在月球設立觀測站,一是可對地球的同一地區做長時段、可變視角的快速觀測,二是可同時觀測到地球半球的全景,其穩定性也有著巨大優勢。月基遙感器可對地球上發生的大尺度、動態變化等宏觀科學問題,在全球尺度進行時間連續、空間同步的對比觀測,能獲得更為豐富的全球變化信息。
我國對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微波載荷的研究,同樣在國際上取得領先地位。吳季介紹,這是一個在太空中“凝視”地球的計劃。近地遙感衛星分辨率高,但其“繞著地球飛”的特性讓它無法對地球進行全天候觀測。而地球同步軌道是“凝視”地球的最好位置,能夠對地球同一區域進行全天時、全天候的觀測。除此之外,微波遙感還具有對云層中溫度和水氣三維觀測的能力,“比如光學遙感衛星能夠看到臺風,但看不到臺風之下的水氣,微波遙感卻可以清楚地知道”。但由于地球同步軌道距離地面有3萬多公里高,需要很大的天線才能實現需要的地面分辨率,因此,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在微波、毫米波波段實現對地球連續三維觀測的能力。吳季透露,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已經成功研制出了干涉式綜合孔徑微波/毫米波成像儀地面樣機,僅僅使用常規技術1/2的天氣孔徑,仍可以實現30~50公里的地面分辨率。吳季說:“該項技術是目前最有可能實現同步軌道微波觀測的有效載荷,并一直處于國際上技術領先地位。”
金亞秋院士說:“此次大會證明了我國已是遙感科學技術先進國家,我們要以此作為未來發展的契機和新的起點,推動我國遙感科學技術向強國進軍。”齊芳 陳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