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頭組織科學大計劃,能率先掌握最關鍵的成果和技術
在國際大科學計劃中,大多都有這么一條規矩:研究成果由參與國家(組織、個人)共享。無論是人類基因組計劃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大亞灣中微子振蕩實驗,成果均為參與成員共同享有。
除了最直接的科研成果,參與大科學計劃對于培養人才、提高工業制造能力、把握科技前沿趨勢、優化科研管理水平等均能帶來顯著拉動。據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應用超導工程技術研究室主任武玉介紹,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為例,中方的很多技術在項目參與過程中都得到發展,比如導體的制造,以前超導線、超導電纜的制造都依賴其他國家,但是在參加ITER之后,我們逐漸發展了這項技術,現在中國生產的超導線已經向世界各地供貨。
不少人疑惑,既然只需要較少的投入,就能有如此收獲,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冒著風險,主動去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呢?
中科院院士王貽芳認為,參與和牽頭,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所面臨的挑戰也截然不同,雖然最終都能共享成果,但真正的收獲肯定是與付出成正比。
“首先,從資金占比來看,承擔費用多的國家,自然能優先選擇大科學計劃中最核心的科研項目,也就率先掌握了其中最關鍵的成果和技術。”王貽芳說。
其次,一項技術從“知道”到“創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王貽芳認為,從知曉其中科技原理到真正掌握、實現應用,還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率先提出并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可以在學術競爭中占據先機,產出的成果也將是真正的原始創新。
“對高能物理、核物理、天文、天體物理等研究領域,要想成為世界領先,要想獲得重大科學成果,必須要有新思想、新技術或新方法,并落實為大項目,這是必由之路。”王貽芳說。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指出,我們不能只滿足于跟風做些分散性的小題目,在別人的刊物上發表幾篇論文,要瞄準大目標、做大題目、解決大問題,做國際學術界的舉旗領跑者。而積極參與乃至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正是促進中國科技轉型的契機。
投入不斷增加、成果持續產出、國家戰略支持……中國有信心領跑
“大科學”必然需要大投入。
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2014年達到626億元,10年來年均增長保持在20%以上,科技論文總量連續多年居于世界第二位,2005~2015年9月,我國論文共被引1287萬余次,高被引論文(引用次數居世界前1%)15011篇,均居世界第四位。
汪品先表示:“能否發起或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經費不再是困擾中國科學界的主要問題。”
2014年1月底,作為“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首個航次,“決心號”展開南海聯合鉆探研究。這項提議原本并未獲得國際專家的最多票數,但正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縮減該項研究的年度預算,在“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存亡之際,中國慷慨贊助,使得國際科考得以成行,中國科學家也成為其團隊領導者。
不斷增加的投入和持續產出的成果,無疑都給中國領銜大科學計劃注入了信心。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郭華東院士認為:“目前我國的政策環境比較理想,國家對發起大科學計劃的目標十分支持。”
大科學計劃能否發起,除與加入該計劃科學家的目標、興趣相符外,還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國家戰略方向等息息相關。
由郭華東等科學家發起的“數字絲路”計劃,基于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將建立“一帶一路”空間大數據平臺,開展6個科學領域宏觀動態研究,為“一帶一路”提供空間信息、科學模式與決策支持。目前,已經有2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和國際組織管理者響應和支持這個計劃。
在郭華東看來,這一項目之所以能得到支持,除了我們的實力、積淀、研究領域等原因外,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科研目標與國家戰略需求相契合。
提高創新和領導能力、提高國際化程度……我們要準備的還有很多
汪品先覺得,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前,我們先要問自己這么幾個問題:在該領域我們真有足夠領導力了嗎?項目方向真正引領潮流嗎?我們的計劃能吸引國際主流學界的參與嗎?
“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歐美不少國家科研經費緊張,在科研組織主要通過郵件交流的時代,要把一些大科學計劃的辦公室搬到中國來、替人付工資并不難。所以,發起大科學計劃千萬不能為了‘面上有光’,追求形式上的‘領銜’”,汪品先表示,科學研究不可能一蹴而,樹立了大目標后,更要一步一步扎實地走。
“牽頭組織高水平的大科學計劃需要對項目思路、領導能力、國家支持、國際認可度等進行綜合評定。”郭華東說。
除此以外,要做的準備還有很多。“從人才、管理到工業基礎等,我們要做好全方位的準備。”王貽芳說,“比如人才,對于大科學計劃來說,僅僅有大師是不夠的,而是要培養出一支覆蓋各個年齡段、不同研究領域、高度國際化的科研隊伍。”
郭華東認為,在國內設立國際學術組織,可以為發起和牽頭大科學計劃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國際學術組織設在中國,有利于提高我國科研人員的國際化水平與科研素質,提升我們對國際學術組織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使國際優秀資源集結于中國。此外,一般來說,國際學術組織都有相應的大科學計劃,很多國際大科學計劃都產生于國際學術組織,兩者的關系密不可分。”
“一個大科學計劃的發起需要各方聯動,尤其是政府支持。因為科學領域發展十分迅速,這就要求決策者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時跟上腳步,調整思維。不要因為有些方面沒有取得共識而延誤時機。”郭華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