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出口下滑以及中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大部分加工企業已經開始用互聯網開創自己的品牌。他們正在聘請優秀的設計師,打造互聯網品牌和與消費者直接溝通的電子商務渠道。
這些新的基于互聯網成功的企業,正在給那些基于傳統成熟的零售商業模式的品牌商帶來巨大的沖擊。
國內OEM支撐了世界品牌成長卻遭遇生存危機
事實上,中國制造,特別是眾多國內OEM(代工生產)企業,非但不是假冒商品產生的根本原因,反而是支撐眾多世界品牌快速成長的真正功臣。正是有了中國OEM企業高品質、高效率的生產,以及低廉的價格,才給了眾多世界品牌快速成長并行銷世界的可能。
以美國蘋果手機為例,其主要零部件多達上千個,生產組裝工序也十分繁瑣。但蘋果手機的主要零部件的生產,以及整機的組裝均在中國完成,這使得蘋果手機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不但讓蘋果公司有了和其他產業巨頭競爭的可能,也為蘋果公司獲取高額利潤提供了保障。對此,有市場調研指出,只有中國的制造業企業能夠滿足蘋果手機生產的各項要求,如果不采用中國制造業企業代工,蘋果手機的成本將大幅提升,蘋果公司的競爭力也將受到影響。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工廠”,特別在服裝、鞋帽、箱包、3C數碼、家電等消費品領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重要性也日益凸顯。一方面,中國制造為中國經濟的快速起飛奠定了基礎,吸引了就業,并為其他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中國制造逐漸參與進世界大生產的協同中,為世界其他國家和企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無法忽視的是,我國制造業在為世界品牌提供成長支撐的同時,自己卻很受傷。我國制造業生產的產品,特別是出口產品中絕大部分屬于OEM貼牌生產,這使得多數制造業企業只能生存在國際制造業價值鏈的低端。根據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提出的“微笑曲線”,中國消費品制造業主要從事制造、組裝環節,由于缺乏自主品牌、缺少知名品牌,利潤較低。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國際品牌商把部分訂單轉移到東南亞、非洲,中國原有以外貿出口為導向的OEM工廠出現產能過剩的困境。例如,福建莆田是全球鞋業制造基地,每年出口的鞋占全球運動鞋需求的50%以上,每年出口創匯達兩百多個億,世界聞名的耐克、阿迪、彪馬、匡威、銳步等品牌都有在莆田的OEM工廠,隨著國際訂單大批轉移到越南、孟加拉,原有的外貿代工廠陷入困境。
廣東東莞的喬鴻鞋業,這家企業為Hello Kitty、New Balance、Paul Frank在內的眾多國際名牌進行代加工。十幾年前,代工的利潤是“賣一雙賺一雙”,但如今淪落到了“賣一雙賺一塊”。像喬鴻鞋業這樣有著300多人規模的工廠,一個月必須代加工十萬雙以上的沙灘鞋,才能保持收支平衡。
互聯網助力OEM企業突圍
事實上,部分國內制造業企業已經意識到傳統的制造業模式已難以為繼,必須擺脫單一的OEM,開始嘗試走品牌化道路。但在傳統商業模式局限下,大部分企業的轉型并不成功。國內龍頭OEM企業廣東溢達,長期為CK、Hugo Boss等國際服裝品牌代工。2000年,溢達推出“派(PYE)”品牌,并在北京某購物中心設立了第一家專賣店,盡管其產品和國際品牌共用同一條生產線,材質、工藝也完全一樣,甚至一些先進材質、工藝會首先在自主品牌上應用。但由于采用傳統的服裝零售方式以及營銷手段,“派”品牌的推廣和經營得并不理想。
業內專家對眾多制造業企業進行了實地調研,發現這些企業的產品均有著過硬的質量,唯一欠缺的是如何適應市場和消費者。
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和服務,為這些企業特別是OEM企業帶來新的機遇。
多數互聯網專家表示,對傳統制造業企業而言,利用互聯網能大大降低各項成本。比如,在品牌建立和推廣上,傳統企業需要大規模的廣告、媒體投入,只有大型企業有能力這么做,而且廣告效果需要歷經多年才可見到效果;而在互聯網時代,依靠企業與客戶、粉絲的直接互動,以及SNS口碑傳播,就能為企業迅速打開局面——小米手機、裂帛、茵曼等互聯網品牌的成長就是最鮮活的例子。
在渠道建立方面,傳統企業需要通過訂貨會、發布會、經銷代理的模式,在全國乃至全球建立分銷渠道,不但成本巨大,而且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而互聯網則為企業提供了電商自營、網絡分銷等多種便捷靈活的銷售方式,能幫企業迅速建立覆蓋海量消費者的渠道。
這些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為中小制造業企業,特別是OEM企業的轉型升級開辟了新的空間。
OEM企業的精準轉型試驗
利用互聯網進行轉型升級的傳統制造企業,不僅迅速打開了國內銷量的大門,也因為和消費者貼得更近,能夠根據消費者的真實需求,進行產品研發生產——這將幫助眾多OEM企業獲得全新的競爭力。
一家參加“中國質造”項目的企業介紹,他們發現廁所又臭又潮濕,還有很多病菌,于是思考能否生產新的智能家電來解決這個消費痛點。企業隨即利用淘寶平臺的大數據對用戶需求進行分析,并以此基礎進行研發生產。之后,配合互聯網試銷、迭代、測試和數據分析,最終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推出了成型的產品“廁所俠”,并且取得了驚人的銷售成績。
淘寶網“中國質造”項目總監青目認為,通過這種典型的互聯網式商業模式,不但提高了企業產品開發的成功率,也增強了企業的信心——更為重要的是,這讓更多期望轉型自主品牌的制造業企業看到了實現突圍的希望。
疏堵結合杜絕假貨
除了幫助眾多制造業企業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外,互聯網也正在有效解決外界一直關注的假貨問題。
由于長期處于國際制造業價值鏈的低端,致使不少國內制造業企業不得不通過仿冒的方式生存。例如,東南沿海的部分工廠為了維持生產,開始利用國際代工的生產線生產高仿產品。在莆田鞋業有一句話“正宗的假貨”,就是指仿鞋和正品都是一條生產線出來的,品質相同,只是價格相差好幾倍。但這種仿冒行不但大大損害了中國制造的國際信譽,也逐漸使國內制造業企業自身的利益受到影響。
為了杜絕假貨問題,從2010年開始,阿里巴巴便著手研究大數據治假,同時聘請經驗豐富的數據專家、刑偵專業人士加入,現已組建超過2000人的打假團隊。2014年,阿里巴巴清除的假貨有1.3億件。這1.3億件中有將近90%多是淘寶主動發現,并且第一時間下架和處罰賣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