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山西首位“國醫大師”,用20年的時間,邊臨床認證邊應用,邊積累邊修改,將藥對(又稱對藥,系用相互制約以增強療效的兩味藥組方治病)增至270多對,出版了《施今墨對藥》一書,風行于世。他首創“對穴”,填補了腧穴配伍文獻的一個空白。他首次在針刺手法上提出了“無痛進針,同步行針”,得氣速、針感強、后勁大、效果好。他就是呂景山。
耄耋之年 關注養生
6月23日,《科學導報》記者見到了這位已年逾八十的老人。山西省中醫學院宿舍是呂老居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沙發、茶幾、電視、電視柜都是老舊的式樣,客廳的地板是由款式不同的兩種地磚拼接而成,顯然是破損了又補上去的,墻上的壁紙也已經泛黃,邊角處還有些卷翹。環顧一周,客廳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墻角的一組老式書柜,里面擺滿了各種醫藥書籍,呂老多年潛心鉆研的成果大都來源于這里?!昂芏嗬夏耆送砩纤卟缓茫业乃呖珊昧?,每天都能保證8個小時?!眳卫险f著,喝了口杯子里的藏紅花,一邊喝一邊解釋道:“這藏紅花啊是個好東西,尤其是對中老年人,對活血化淤、疏通血管有著很好的療效,現在的人動不動就心梗了、血管堵塞了,其實這些毛病都可以在生活中預防。越是年紀大,就越應該要注意?!?/p>
聊天中得知,第二天呂老就要赴上海出差,此行還不知道要走幾天,當記者擔心呂老的身體是否經受得起長途辛勞時,呂老說:“現在是年紀大了,身體容易疲憊,不過看兩個小時病還是沒有問題的,出差也沒關系,能和更多的人溝通交流,這也是中醫的一種交流和傳承嘛?!?/p>
意外結緣 情系中醫
交流中,記者得知,呂景山一開始并沒有想學中醫,他學中醫緣于身為“山野郎中”的外祖父和自己“很差的身體”。
呂景山出生在河南偃師,外祖父是當地名醫,經常是除夕夜還在藥鋪值守。呂景山從小脾胃就很差,一頓飯吃的東西還不如一只貓多。長大后,他隨父母搬到了山西永濟市。有一次得了中耳炎,父親用石榴花和冰片磨成粉往耳朵里吹,沒做幾次就好了?!斑@次生病,勾起了我學醫的興趣。”呂景山說。
新中國成立前,永濟市沒有醫院,大病小病都靠“土方法”來治。得了傷風感冒,就用家家戶戶都有的掃帚籽“地膚子”加上生姜、紅糖,一發汗就好。雖然當時的國民政府大肆消滅中醫、打擊中醫教育,但13歲的呂景山卻在外祖父和“土方法”的影響下,不知不覺走上了中醫路。
1956年,呂景山被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錄取,成為該校首批中醫學生。當時學校初創,設備簡陋,師資匱乏,但他十分珍惜這一難得的機會,一有時間便捧著中醫典籍鉆研,那些在常人眼里晦澀難懂的穴位、經絡、中草藥名,在他眼里都是活生生、有靈性的東西。呂景山的這份勤勞、好學,讓首任教務長祝諶予教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畢業實習時,學校實行導師制,祝諶予成為呂景山的導師。
學有所悟 感受醫魂
學成后,呂景山曾多次代表中國出國進行醫療援助,回憶起在非洲的一次治療,呂老說:“我們主觀意識一直會以為那些瘟疫肆虐、貧窮的國家沒有醫術,其實并不是。我在非洲就親眼見過很多人生病了,采摘當地的一種葉子熬水喝,通常都能治愈。我想,這也是他們國家的一種民間醫術。但是只有中國的民間醫術即中醫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并流傳下來,這和中國的文字資料完善有一定的聯系。這種對人民最簡單直接也最為有效的醫療手段,在我們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都看得到??谷諔馉帟r期,我們犧牲了很多同胞,一個村子里年輕人很少,都剩下些老弱婦孺,那會兒都是依靠中醫強身健體,人口才得以繁衍昌盛,所以說,我們國家的發展,一直都離不開中醫的保駕護航?!?/p>
“我的老師施今墨先生出生在官宦家族,在當地小有名望。那時施老就知道要把中醫傳授給更多的人,他自己掏腰包辦了華北國醫學院,還慷慨解囊資助上海中醫??茖W校(今上海中醫學院)等多個學校的中醫教育,使中醫逐漸形成規模,中醫力量也逐漸壯大起來。此外,施老一邊辦學,一邊還在民間搜集偏方,為了買一張民間流傳的方子,他花了200塊現大洋,在那個年代,簡直是天價!為了中醫藥的存在和發展,這些前輩付出了不少的汗水!”呂老說。
如今,呂老也身體力行地對中醫進行傳播,更重要的是要把中國歷史流傳下來的理論知識在臨床上驗證,并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細化?!爸嗅t是我們國家的瑰寶,一定要流傳下去?!眳卫险f。
發展中醫 傳承為上
“國家副總理劉延東親自給我頒的獎,這么高規格的待遇,說明國家對我們中醫事業的重視?!碧崞?014年10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時的情景,呂老又是抑制不住地興奮:“開始也不知道,這一屆的國醫大師還有我的一個同門師兄。”北京醫院的李輔仁獲評第一屆國醫大師時,因為同是施門弟子,他就曾高興不已,“如今,國醫大師評了兩屆,總共60人,施門弟子就有3個,真的很不容易!”“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滿足?!闭f起自己獲評“國醫大師”的感受,呂老顯得很是從容。之所以意外,是因為第一屆國醫大師開評,山西省沒有一人獲評。得知要報評第二屆國醫大師,呂老心里雖然高興但也沒抱太大希望,“這么高的榮譽實在離我有些遙遠”。
在呂老看來,獲得“國醫大師”稱號,意味著扛起了更多責任。多年來,呂老深感我國缺乏實用型中醫藥人才,培養一批針藥兼修、精于岐黃、誠以濟世的中醫全科醫生是他的心愿。在他看來,中醫發展學派的傳承很重要。
“我現在年紀大了,但還能再堅持幾年,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對中醫有誤解,認為中醫治病就是慢。其實并不是那樣,真正的好醫生、好方子,對急癥的治療也是立竿見影的!”呂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