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今天的智能手機一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并開辟出新的巨大市場,已經無須懷疑,無可阻擋。
20年前,三兩家巨頭瓜分了PC時代的所有空間;10年前,新興互聯網公司在移動互聯時代完成“造反”;今天,站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門檻上,新老科技巨頭的眼睛,又會望向哪里呢?
距普及還有15年?
在這個“人工主導機械傳動”依舊是社會生產與人類運動主要方式的時代,人工智能在普通人眼中,似乎還離得很遠。但9月1日一個國際專家小組的報告,卻明確告訴我們:到2030年,專業化的人工智能應用將日益普遍和更加實用,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將得到極大提升。換句話說,距專業化AI普及還有15年。
提交報告的研究人員認為,利用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執行特定任務的應用屆時將無處不在。預計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技術將普遍應用于自動駕駛汽車、醫療診斷和定向治療、老年人生活輔助等方面,以及那些難以吸引年輕勞動力的行業。
第三次“世界大戰”依稀可見
面對這片幾乎完全空白的全新市場,經歷了PC、移動互聯兩次“世界大戰”的中外科技巨頭企業,又忙不迭地開啟了第三次備戰。
今年以來,包括英特爾、蘋果、谷歌、IBM、Facebook、騰訊等公司在內的科技巨頭,都展開了一連串的收購、合作、建實驗室等動作,這背后是一片硝煙彌漫、群雄逐鹿的人工智能市場。各家拼命建造的殺手锏,便是構建自己的“生態體系”——基于現有優勢構建開放的生態體系,輻射到產業上下游整個反應鏈條,通過收購、合作等方式搭建“開放”的生態體系。
技術速進的要求,也促動著硬件產業的同步更新。支撐機器學習背后的“硬技術”是高性能計算,傳統的CPU已不能堪此重任。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各家“巨頭”紛紛把目光聚集到人工智能專用處理器的陣地上。
誰先有“人性”誰贏
在回答誰能笑到最后之前,我們必須要問:未來,人工智能會發展到哪一步?
“我們可以生產大批量的計算機,賦予它們不同的個性,它們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學到很多東西,不斷去改善——未來,計算機或許會有獨立的思維和意識,不只是遵從我們的命令,而會有自己的意識。”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說如是說。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騰訊全球伙伴大會上也有相似的表示:“今天,我們可能要把智能和感知分開,但當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這兩個東西一定得共存。”
這些業界“大咖”普遍認為,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現階段的人工智能還處于更偏重開發“智能”,而由“智能”走向“人性”,感知和情感才是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這也是決定全球有志于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公司,誰能坐上行業頭把交椅的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