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4~26日,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章良率隊赴中國科協定點扶貧點——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嵐縣調研科技精準扶貧工作。
陳章良一行先后到嵐縣和臨縣對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實地走訪調研。調研中,他詳細詢問了貧困村(戶)基本情況、生產生活狀況,認真了解了當地困難需求和技術難題。他鼓勵村民自強自立,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陳章良還看望慰問了中國科協在貧困村住村的第一書記,并對他們的工作表示肯定,希望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繼續堅持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實地調研后,陳章良一行與當地市縣政府相關負責同志召開座談會,認真聽取呂梁市、縣近年扶貧工作情況匯報,共同研究科技精準扶貧的途徑舉措,周密部署下一階段科技扶貧重點工作任務。會上,陳章良指出,嵐縣、臨縣是中國科協的定點扶貧縣,貧困人口20余萬人,脫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中國科協將按照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和尚勇書記的指示,針對嵐縣、臨縣科技知識缺乏、產業發展困難等實際問題,加大科技扶貧工作力度,組織動員全國學會、農技協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參與到扶貧工作中去,充分發揮科技在幫扶解決貧困地區技術難題、促進產業發展方面的優勢作用。今后,中國科協科技扶貧將運用“企業+基地+農戶+政府”的新模式,幫扶呂梁地區建立高水平的馬鈴薯種籽資源庫、延伸食用菌的產業鏈;通過建立院士工作站、研究所,引進專家人才研究解決技術難題,指導當地提升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幫扶農民脫貧致富。陳章良強調,扶貧工作要注重調動農民自主脫貧的積極性,要把農民組織起來,提升農民的內生動力,將政府單向“輸血”轉化為農民主動“造血”。同時,還要加強當地的科普信息化建設,讓科學技術、科技人員為當地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服務。通過流動科技館的建設、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等措施提高兩縣農民的科學素質,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智力保障。最后,陳章良表示,中國科協將繼續對嵐縣、臨縣的扶貧工作給予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重點加大科技示范項目投入、農業生產技術指導培訓、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力度,充分依托企業、科技、金融、保險多方力量,帶動兩縣馬鈴薯、食用菌、紅棗等產業的發展壯大。
在嵐縣康農薯業有限公司,陳章良為新成立的“中國農技協馬鈴薯交流服務中心”授牌。該交流中心將帶動嵐縣馬鈴薯產業并輻射呂梁地區,通過引進馬鈴薯領域的專家、企業、人才、新品種,運用互聯網平臺,實現從土壤的測土配方施肥到生產-加工-銷售流程的一體化,為當地農民探索出一條科技脫貧致富的成功之路。2016年中國科協將依托該交流中心開展“中國互聯網+馬鈴薯科技種植惠萬家行動”,以精準到戶的新扶貧形式,促進呂梁嵐縣、臨縣馬鈴薯種植貧困戶增產增收。
在臨縣城莊鎮千山食用菌基地,陳章良一行深入大棚詳細了解了食用菌的培育、生產過程以及種植、經營等情況。陳章良還向千山食用菌基地的負責人介紹了食用菌領域的專家,提出要通過專業人才的幫助與指導改進食用菌種植技術,提高食用菌的品質和產量,更好地以科技的力量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陳章良表示,中國科協今后將會繼續在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幫助當地多培育像康農薯業公司、千山食用菌基地這樣能夠帶動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企業典范。隨后,陳章良為千山食用菌基地新成立的“院士服務工作站”授牌。
調研期間,陳章良一行還考察了位于臨縣磧口鎮的中國科協科技扶貧示范基地——磧口鎮綠色蔬菜協會、科普惠農中心服務站和當地的紅棗加工企業。
中國科協農技中心常務副主任師鐸、副主任李彥捷,福建省農科院副院長曾輝,以及中國科協計財部、科普部有關同志陪同調研。山西省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楊偉民,呂梁市委副書記、市長王立偉,市政協副主席白榮欣等參加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