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兒童醫院官方微信發布了一則招募志愿者捐獻“便便”的公告,引發網友熱議。公告稱,如果志愿者能定期捐獻新鮮糞便,其中的腸道微生物就有可能用于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
這年頭捐錢、捐物、捐獻血液甚至捐獻精液、捐獻人體器官比較常見,但醫院招募志愿者捐獻糞便,這確實是頭一次聽說,給人感覺是在開玩笑。但是,捐獻糞便不是開玩笑,而是一道嚴肅的醫學課題,全社會應當以健康視角認真看待、對待,積極參與其中,幫助更多的患者。
目前,醫治腸道菌群失衡的最有效辦法就是進行糞菌移植,捐獻糞便主要就是用于糞菌移植。據統計,糞菌移植自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歐美等國已經有幾百例成功案例,他們的大醫院和維生系統也都有自己的糞便存儲機構。這么一比較,我國開展糞便捐獻,其實已經落后于發達國家了。
另一方面,捐獻糞便之后并不是像一些人想當然認為的那樣,是讓患者直接吃屎,而是將身體健康者的糞便處理后,將糞便提取物經過一定的管道送入病人腸道系統中,一般說來是通過鼻飼管或腸鏡。這樣一來,健康人的糞便提取物中大量的腸道菌會幫助病人建立正常菌群,從而化解一些由超級致病細菌造成的人體健康危機,治療好相關疾病。
再者,糞便人人都有,但捐獻糞便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資格。捐獻糞便有著相當嚴格的要求,甚至比捐獻血液、捐獻精液的要求還要嚴格得多,條件多達20多條。按照醫院的要求,捐獻糞便的最基本條件是要接受醫院提供的肝功能檢查、甲/乙/丙肝抗體、HIV-1/HIV-2抗體、CMV抗體和梅毒篩查,還要提供50克新鮮糞便做蟲卵和寄生蟲檢測、糞便培養、艱難梭菌毒素等檢測。
所以,對于捐獻糞便,我們有必要消除成見和誤解,多一點醫學認識,多一些支持和參與,這一點需要社會的廣而告之、大眾和媒體的多多宣傳。筆者也相信,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國將會出現“糞便膠囊”等多種形式的藥物讓患者服用,消除患者的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