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22日召開會議指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要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為經濟發展和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環境。
“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為經濟發展和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環境”,為的是穩住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心態和預期。自2011年以來,經濟增速一路下行。有經濟學家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應該放棄“V型”反彈設想,要看到“L型”長期趨勢。面對“L型”趨勢,心態要穩,因為增速放緩并不可怕,當前7%的增速,創造的GDP增量比高速增長時期10%增速創造的增量還要大,創造的就業崗位還要多。這是中國經濟不必驚慌的底氣。
要知道,經濟增速放緩的這段時間并非白白浪費,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過程之中。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迎來的將是有質量的速度。
過去的30多年,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要素生產率明顯提高,但更多地還是依靠要素投入的數量型增長。近些年來,我國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環境出現了重要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總數已經連續多年下降,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成本持續上升,重要工業產品相繼出現歷史需求峰值,這些都成為導致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的因素。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把著力點更多地放到提高要素生產率上。
其實,當前的變化正在到來,失去的增速并未白白浪費。
在傳統的數量擴張時期,幾天時間回頭一看就發現變化很大。但如今到了質量追趕的時期,搞了好幾年好像沒太大變化,這都是正常現象。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考驗著我們的耐心。在這個時候,我們應盡量避免草率出臺強刺激政策,雖然能一時給足了“油門”,但毀掉的是經濟的可持續性。長期來看,只要供給側改革沒有完成,結構性的下行壓力就不會消失,相反可能拖延去產能、去杠桿的時間,增加經濟反轉的難度。
反觀世界上成功的經濟體,幾乎都經歷過從高速增長向中低速穩態的過渡階段。其中很多經濟體正是在增速放緩的階段,實現了從趕超型到引領型的“蛻變”,歷時十年甚至更久。所以,無論是期望出現革命性的技術變革,還是創新力量在供給側的滲透,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此期間,一定要對中國經濟保有定力,追求有質量的中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