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自古以來,牡丹花就被國人擁戴為花中之王。所以,國人對牡丹的印象主要停留在觀賞層面。其實,在牡丹千姿百態的大家族中存在著一種油用牡丹品種,它是我國的原生物種,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常見的油用牡丹品種是鳳丹白,根可入藥、籽可榨油、花可制茶,可謂“渾身是寶”。近日,《科學導報》記者在潞安集團農業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見到了這漫山遍野的“油用牡丹”。
小花朵 大收益
說起對油用牡丹的研究,源自于潞安集團煤炭行業結構性改革。潞安集團將企業轉型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在綠色健康產業上大做文章。在經過了一段時間考察后,選取了油用牡丹這個易成活、適應性強、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的品種,其被譽為“鐵桿莊稼”,可形成產量高、品質好、成本低、效益大的經濟產業。
油用牡丹主要依靠牡丹籽榨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2%以上,其中α-亞麻酸含量高達42%,多項指標超過“液體黃金”橄欖油,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而且油用牡丹一次投入,可多年連續收益。在社會效益方面,可以擴大就業、減貧脫困;生態效益方面,可以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經濟效益方面,粗略估算,豐產期的綜合收入在8000元/畝/年以上,大大地超過其他農作物和部分經濟林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維護國家糧油安全,減少國家食用油的對外依存度。調查表明,中國消費20千克/人/年食用油,但自給量不足7.5千克/人/年,63%以上依賴進口,多年連續進口總額超過500億美元。
油用牡丹不同于大豆、玉米等年收作物,需種植到第3年才進入收獲期,第4年為收益期,也就是說前3年種植戶和種植基地處于“只投入無產出”的狀態,所以在前期推廣過程中,從農民“心有疑慮”到“主動種植”,潞安費了不少心思,吃了不少苦頭。
李清照有一首詞叫《蝶戀花》,里面有一句話是:“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從2012年潞安開始建設油用牡丹產業基地,到如今她們也已經“相戀”四年,人們總愛用花比人,經過4年精心澆灌、辛勤培育,今年將是油用牡丹“報恩”的時候。
小產業 大鏈條
早在2012年,潞安集團就開始投資建設山西潞安油用牡丹產業基地,重點建立油用牡丹育苗、種植、深加工基地以及種質資源圃。產業基地從育苗源頭著手,采用了大田、工廠化育苗方式,建立了標準化育苗、種植、品種選育產業鏈,自主研發了油用牡丹專用的播種機、起苗機和栽苗機,實現大田育苗及種植的標準化、規模化和機械化。
4年時間,潞安已經在聯系幫扶的武鄉、壺關、岢嵐等6個縣區的50多個貧困鄉鎮和襄垣示范種植基地發展種植油用牡丹50000畝,育苗總規模達7550畝,培育優質油用牡丹種苗7億株。“3年以后,基本農田(牡丹籽產量)可以達到300公斤以上,普通的退耕還林地和山地荒坡可達到200公斤以上,每畝地的產值在4000~6000元之間。”集團農業產業開發公司總經理馮國寶對記者說。
小牡丹 大前景
自從潞安在長治襄垣縣王橋鎮洛江溝村建立起了2000畝的油用牡丹示范種植基地,很多知情者都會慕名而來在油用牡丹綻放的季節一睹它的嬌顏,綠色的牡丹田、潔白的牡丹花,讓人心生喜愛。
小小牡丹籽,致富金種子。油用牡丹深得農民的喜愛,洛江溝村全村200多戶農民,在種植油用牡丹的不僅得到了流轉土地的收益,并且在地里打工,掙到了工資。“我家種植的油用牡丹有5畝,潞安免費給我們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還給我們補貼,眼看著今年就要產籽了,賣了還能提高收入呢。”洛江溝村的一名正在地里干活的農民說。
在做大做優生產基地同時,潞安還將油用牡丹產業發展向縱深推進,目標瞄準了市場前景好、附加值更高的系列深加工產業鏈。依托油用牡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育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延龍、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成仿云等專家組成的產業研發團隊等,在“十三五”期間,潞安將逐步開發生產油用牡丹系列高檔食品、化妝品、保健品和藥物等,打造一個可持續農業規模化種植、加工、銷售的生態高科技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