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頒出,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和清華大學的薛其坤分別摘得“生命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這是中國大陸首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獎項,旨在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
未來科學大獎的設立體現了民間人士對科學價值的認同和對科技領域的關注,有利于提升科學事業影響力,促進產學研深度對接,鼓勵人民創新創造,在全社會形成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良好氛圍。未來科學大獎只是一次代表性的嘗試,科學技術的發展還需要更多民間力量的支持和參與。
在今年5月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集智聚力,共謀發展。其中,民間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調動民間力量、爭取民間資源是我們面向未來發展科技事業的必然選擇。
在科技領域,政府部門、高等院校、企業、民間科研機構是最主要的四類研究主體,而民間力量則主要以企業、機構的形式存在。然而,在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中,能夠起到支撐作用的民間主體,范圍更加寬泛,除了以上所述的民間科研主體以外,還包括很多崇尚科學精神、追求科技創新、對科學事業懷有炙熱感情的個人及團體。這些主體共同構成了支撐科技發展的民間力量。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代企業越來越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紛紛加大了科技研發投入,走上了科技興企的道路。各類崇尚科學精神、關注科技研發的社會團體蓬勃發展,積極貢獻自身力量,為科學事業注入了一股強大動力。與此同時,科學顯示出巨大的作用、展現出獨特的魅力,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支持科技研發工作、組織或參與科普宣傳活動。個人、企業、社會團體共同發力,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
高手在民間,最強大的支撐力量也在民間。只有匯聚民間力量,科學技術才能不斷進步,科學普及才能更加有效,科學事業才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