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段演講視頻火遍網絡,中科院光電研究院的“80后”美女科學家徐穎,將中國自行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娓娓道來,給公眾上了一堂生動文藝的“科普課”,視頻訪問量超過2500萬次,《人民日報》直呼:“科普需要更多徐穎”。
徐穎站上的舞臺,就是在科普圈知名度很高、由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科院科學傳播局聯手打造的“SELF格致論道”講壇。除此之外,中科院科普云“中國科普博覽”,也是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重點打造的科普品牌。
作為兩大平臺的主要“操盤手”,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新媒體技術與應用發展部主任肖云感觸頗深,從地位和資源來看,擁有豐富人才資源和科學數據的中科院是國內當之無愧的NO.1,但是如何讓科普從小眾走向大眾,如何讓更多的人認識科學、愛上科學,是他十多年來始終思考的問題。
“想要讓科學從高冷到‘賣萌’,內容貼近公眾,傳播形式多樣,與相關產業結合,這幾項要素缺一不可。”在肖云看來,“互聯網+”時代,做科普就要上得了“云端”接得了“地氣”。
上“云端”,科學傳播也能O2O
作為中國互聯網的發源地,中國的第一條網線,就是從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接出,走向千家萬戶。為了將科研人員的科研數據和成果,以科普的方式呈現給大眾,1999年10月,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開通了“中國科普博覽”網站,“建造了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肖云說。點進“中國科普博覽”網站,幾乎囊括了從宏觀到微觀世界的一切常識。“十二五”期間,中國科普博覽日均頁面訪問量達719萬,微博、微信粉絲300多萬,注冊用戶達200多萬,在科普圈具有極強的影響力。
2014年起,肖云團隊借鑒TED模式創建了“SELF格致論道”公益講壇,主打“跨界”交流,前沿科學領域的科學家,來自互聯網、文化、藝術等領域的業界精英,圍繞當前科技與生活話題,分享思想,碰撞觀點。從SELF走出了中國首位卡爾·薩根獎得主、在行星科學活躍的科學家鄭永春,最近在《我是演說家》嶄露頭角的性教育專家王龍璽,微博圈的氣象紅人、氣象學女博士后李汀,他們通過SELF的舞臺走向更大的舞臺,讓科學的聲音傳播得更廣。
SELF演講視頻在現場通過與網易、騰訊等直播平臺進行即時分享,結束后剪輯視頻通過鳳凰、網易公開課、優酷、騰訊精品課、今日頭條等網絡平臺傳播,單個視頻最高訪問量達2500萬次,總訪問量超過5000萬次。肖云團隊把SELF講壇的經驗,總結成科學傳播的O2O模式。
產業+科普:打通科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近日,中國科普博覽走進了內蒙古烏蘭察布市,6所學校成為首批中國科普博覽基地學校。孩子們將走進中科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野外臺站、博物館、標本館、天文臺、植物園,與院士、研究員面對面交流。這樣的基地學校,在江蘇宜興、寧夏海寧、四川涼山州等全國各地都有建立。
科學普及與教育有著天然的聯系,科普工作與教育產業相結合,讓中科院的權威資源插上了“翅膀”,直接為更多的人服務。除了中小學教育,在教育培訓領域,中國科普博覽也有充分的考慮和布局。肖云告訴筆者,自2008年起,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就開始在教育培訓方面發力,致力于開發“學習—管理—交互”三位一體的科研培訓云產品和服務,并基于科研培訓云,支撐了中國科學院繼續教育門戶、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平臺,讓全社會能共享中科院資源。2014年,學習人數達17233人,積累1289種課件資源,881個培訓項目,學時達到33萬多個小時。
談到“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方向,肖云說:“不僅局限于科普教育,我們希望能與更多的相關產業結合,讓更多的機構和企業參與進來。”中國科普博覽正在謀劃走進社區,為普通百姓提供了解科學的窗口,打通科普與大眾之間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