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業是我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而研發能力、創新能力無疑是其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要提高這種能力,充足的研發投入必不可少。在全球經濟高度一體化的今天,科技型企業面對著空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現金流對其而言猶如血液。為不使研發投入大量“抽血”、導致企業“貧血”,企業主體需要內源融資與引入投資并舉,政府也應對研發投入的外部性進行適度補貼,鼓勵創新。
對企業而言,研發投入所需資金主要依賴內源融資,而非債權融資。內源融資多源于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等,與企業盈利能力密切相關。因此,企業應提升自身現金流創造能力,通過內部積累為企業研發投入提供穩定、持續的資金支持。同時,債權融資規模過高產生的財務費用負擔會擠壓企業現金流,由此引發的財務風險會迫使企業放棄高風險、高收益的研發投資項目。因此,企業應適度舉債,最大程度地降低債權融資對企業研發投入的不利影響。
企業還應積極引入風險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充分發揮不同投資者對企業研發投入的促進作用。企業應將研發計劃、戰略決策等信息透明化,主動與潛在的風險投資、外商直接投資者等充分交流,引導不同投資者積極參與企業的研發項目投資,同時,企業應當優化機構投資者結構。雖然機構投資者在中小板上市公司已初具規模,但是當前我國機構投資者多看重短期利益,并不關注企業的研發投入和長遠發展。因此,企業應該在對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保險基金、養老基金等不同類型機構投資者發展規模、投資理念與風險偏好等進行辨析的基礎上,理性選擇穩定性、積極、追求長期利益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為企業研發投入獲取資金、技術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
對政府而言,一方面應當遴選出高成長性、有較強創新動機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另一方面,在關注企業創新動機和創新能力的同時,應當避免將資金投放到債權融資水平較高、財務風險較大的企業,以有效規避企業投機行為。另外,應加大對政府補助資金使用的監管力度,防范企業將政府補助用于其他活動,提高財政支持促進研發投入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