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要不要建造超大對撞機”的論爭近日有白熱化之勢。楊振寧先生在此問題上屢扮反方,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則發長文,從7個方面反駁楊先生觀點。而后,關心此議題多年的哈佛大學物理系博士王孟源又在博客上細致地反駁了王貽芳的反駁。
科學界圍繞重大科學決策問題爭個“面紅耳赤”再正常不過,只是在我們這里所見不多,此次對陣無疑是件大好事。公眾在逐字逐句啃下晦澀術語的過程中,不但能被科普許多關于大對撞機的背景知識,更重要的是,內行、權威之間就有關重大科學問題的嚴肅爭辯,對于決策者最終的科學決斷大有裨益。
王貽芳所長反駁楊先生的“七問七答”體例十分有助于公眾理解。然而,在筆者看來,自信滿滿的回應,卻并沒有完全正面回答楊先生提出的問題。比如,對于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有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超大型對撞機不是燃眉之急,目前不宜考慮,王貽芳列舉了若干“利好”,但這個“燃眉”體現在哪里,則似乎涉及很少。如此這般,通篇好像什么都回答了,但又似乎沒有觸及實質。
反觀王孟源對王貽芳的反駁,近乎摳細節,涉及了許多具體問題,比如,由美國超導超級對撞機(SSC)、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預算超支問題,提出對王貽芳計劃建造的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和質子對撞機(SPPC)預算的追問,以及對其研究價值的質疑。面對這些實實在在操作層面的具體問題,筆者以為有發言權的科學家不應回避,特別是論辯方,都是高能物理學界的有識之士,正面回答對方提出的重要問題,是這類關乎科技界、乃至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的嚴肅爭鳴的應有之意,也是負責任的科學家敢于擔當的體現。
在這個意義上,這場尚待深入展開的爭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