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鏜考入同濟大學的這一年,正值學校回遷上海,整個過程歷時一年多,所以黃志鏜這一屆新生推遲到1947年春才開學。由于原有校舍已不復存在,被迫臨時分散到市內多處。在同濟,入學第一年要進入新生院學習一年的德語。德國化學工業長期領先于世界,學習德語無疑是學習化學的一種有效工具。
1947年下半年開始,黃志鏜進入正式的大學學習。“在此四年中,雖然我對各種課程皆有興趣,但最有興趣的還是有機化學,我除應做的實驗外,還在課外做了許多有關有機化學的實驗,舉其較大者,除做對氨基酚甲酸的綜合法為論文外,尚做了醋酸乙烯的氣相綜合法,2,4-二硝基甲苯的電解還原法,這些實驗花費了我一年多的時間。”
1951年,黃志鏜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化學系,8月底即經申請分配至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同月,同濟大學教授、黃志鏜的恩師王葆仁也從浙江大學調入該所,擔任副所長。黃志鏜就跟隨王葆仁開展甾體化合物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因為研究方向仍是老傳統,與要求“科研聯系實際”的時代精神不合,只好被迫中止。
20世紀40年代以來興起有機硅高分子,廣泛應用于密封劑、涂料、潤滑劑、絕緣材料等各方面。王葆仁敏銳地認識到發展有機硅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性,于1954年成立有機硅高分子的研究課題,由孫樹門先生具體負責。黃志鏜再被調至有機硅高分子組,開展有機硅的單體合成、水解縮聚及硅氧型高分子的幾個主要品種如硅油、硅橡膠、硅樹脂的研制,此外也從事硅氧硅碳型高分子的探索。黃志鏜是我國早期從事有機硅高分子及有機硅化學的研究者之一,起了重要作用。
尤其值得一記的是,黃志鏜1954年在《化學學報》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關于原硅酸乙酯的制備》。這篇論文的手稿黃志鏜一直珍藏著,汪猷、黃耀曾分別撰寫了詳細的修改意見,王葆仁在原稿上用紅筆作了大量的修改。這篇論文也是有機所高分子方面首篇公開發表的論文,黃志鏜對此銘感不忘,不止一次提到王葆仁先生親自指導他寫文章,是對他最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