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后,人們一度認為這種結構是固定不變的,但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托馬斯卻在實驗中率先發現,DNA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穩定。DNA在紫外線、自由基及其他外部條件影響下也會發生損傷,這就打破了科學界一直認為DNA雙螺旋結構極其穩定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創新性地發現了DNA存在修復的機制。DNA修復機制的發現成果很早就延伸到癌癥治療中,為放化療提供了理論指導。這也正是諾獎委員會對托馬斯·林達爾等3位科學家獲得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原因所做出的述評。
“修復機制確保了維持生命存在的遺傳物質DNA的穩定性,這一機制是維持生命體健康的根本?!蓖旭R斯指導的最后一位博士后楊運桂說,托馬斯不僅首先發現DNA存在損傷現象和修復機制,而且還發現了多種DNA堿基切除修復和核苷酸切除修復的重要基因,打開了這些修復基因的缺陷與人類疾病關聯研究領域的大門。
托馬斯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原創性科學思維和抓住新事物的敏銳力,經常安排學生參加重要的學術交流活動,他的大部分弟子都成為了富有成就的專家。當學生做科研碰到困惑和難題時,托馬斯會鼓勵說:“如果一個問題你查遍所有科學文獻,也沒發現目前有效的解決方法,那么在你自己的深度思考以及與領域其他專家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可能會形成一個好的科學問題,而這正是你值得去嘗試的地方——如果問題很容易得到解決,別人早就解決了,也無需你去解決?!倍攲W生取得成就時,他又會告訴學生:“任何成果,要繼承性發展,不要總是回頭看,多想想下一步!討論問題的時候,你們不要完全相信我說的話,一定要去求證——我畢竟年紀大了,接收新鮮事物的能力下降了?!?/p>
托馬斯不僅有著很深的學術造詣,而且有著杰出的管理水平。2001年獲得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的蒂姆·亨特在評價托馬斯的成就時曾總結說:“托馬斯的科學成就除了他自己在DNA修復機制的杰出科學發現,還應該包括那些在他領導和指導下的優秀學生和同事取得的杰出成績,這也是托馬斯成功的一部分?!钡侥壳盀橹?,托馬斯領導的克萊爾實驗室一共招收了不到20位獨立研究員,卻產生了十幾名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以及包括托馬斯本人和蒂姆·亨特在內的兩位諾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