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綠葉的使命是證明生命的活力和氣息,一片云的使命是給干渴的大地及時補充水分,一縷陽光的使命是造福萬物生生不息,而一個人的使命就是承擔起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時代責任。
樊志勤第一次深刻感到自己的焊接技術所承擔的重要使命,是在2011年。那一年,我國天宮一號飛船發射成功后,發射基地在對發射塔架的檢查中,發現翻板鉸鏈出現了斷裂。此時,距離神舟八號飛船發射的時間越來越近,必須立即解決。
部隊首長急如星火向太重電函求援。任務落到了樊志勤身上,第一時間他就和相關人員趕赴基地。在現場,他與專家們一道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提出可行的修復方案。修復工作開始后,他憑著多年積累的焊接技術和修復經驗,在發射塔架上親自動手操作,冒著凜冽的西北風,每天一干就是十五六個小時,無數雙期待的目光盯著他手中的焊槍。
樊志勤沒有讓大家失望,他圓滿修復了裂縫,不僅如此,他對整個塔架做了全面檢查和修復,確保了塔架的萬無一失。他的焊接技術得到了基地首長的高度評價。
那一年,樊志勤僅32歲。
返回太原的樊志勤,通過電視熒屏看到神舟八號飛船圓滿升空,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告訴記者:“當時的心情用語言無法表達,但內心的激動與堅定是可以肯定的。”
精心耕耘 “一畝三分地”
走進太重集團大門朝西北方向步行十分鐘左右,就能看見一座裝修樸素的四層樓房,樓內設有焊接實操室、鉗工實操室、電工實操室、特種焊接實驗室、理論培訓教室、電腦室等,這就是太重融培訓、教學為一體的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太重焊接技術培訓中心。
這里就是樊志勤的“一畝三分地”,他就是這個培訓中心的副主任。
這座樓房雖然并不起眼,但它的名氣還真的不小。它的前身是太原重型機器廠焊接處,曾被國家機電工業部命名為“全國焊接技術排頭兵”,成為中國焊接協會的常務理事單位。如今,這里至少出現了兩個大的變化,一是在兩年前,太重對焊接技術培訓中心培訓場地進行了大規模改建,改建后設備更先進,設施和種類也更加完備;二是在焊接技術培訓中心成立了“樊志勤創新(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為太重建廠65年來僅有的兩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之一。
油膜軸承是太重的主導產品,但一直以來因為技術問題,油膜軸承產品中的重要部件——襯套經常出現合金局部脫落現象,造成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成為企業發展中的一大瓶頸。攻克這一難關的重擔落到了樊志勤和他的工作室肩上。
為了打掉攔路虎,樊志勤開始了攻關之路,合金材料的特性和產品使用工藝他早已記了個滾瓜爛熟,試驗—論證—失敗—從頭再來,這樣的程序走了無數遍。兩年后,他和他的團隊終于制定出一套先進的改造方案和生產工藝。
改造后,合金厚度可以控制在2.5mm~3.0mm之間,厚度均勻,表面質量和加工精度大幅提高,合金成本降低了60%。他們創造的這項新工藝,達到了當今國際領先水平,每年可節省合金價值超過1300萬元。與原來的舊工藝相比,這項新工藝還在電能及鋼板原材料消耗、環保達標等方面體現出了巨大優勢,為國家節能減排作出了重大貢獻。
匠心獨具 焊接成絕活
樊志勤手中的絕活兒還不僅僅是這些,最近幾年來,他先后修復了濟鋼機架、忠旺機架、鋼輪熱線60MN壓機、秦山核電站吊具、加壓氣化爐、各類擠壓機缸體、柱塞等,憑著一手超人的技能,累計為國家和企業挽回經濟損失高達數千萬元。實踐最終會上升為理論,此間他在國內期刊中發表的《大型軋鋼設備開卷機直尺圓柱齒輪的焊接修復性研究》論文,也被納入國家《軋鋼設備全套技術》標準。
這些年來,樊志勤和他的創新工作室在企業創新活動中一直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一批批全新的研究成果在這里相繼涌現。在樊志勤創新工作室里,先后研究出了《起重機端梁K型坡口影響焊接的因素》《合金模具鋼H13、50CrMnMo材料的焊接修復》《高強鋼焊接材料的研究與應用》等課題成果。他發明的“CO2氣體保護焊插入式管板垂直(水平)固定焊”技術獲得了太原市高技能展示三等獎,“不銹鋼復合板的高速焊接”技術成果在太重集團公司獲得三等獎,并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為了把這些寶貴的創新成果推廣到全國,樊志勤把自己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成果加以總結提煉,撰寫了《氣體保護焊藥芯焊絲在金屬結構行業中的應用與探討》《09MnNiDR低溫鋼脈沖氣體保護焊焊接工藝的試驗研究》等具有較高科技價值的論文,在國內科技期刊上發表,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
潛心授教 人才成倍出
別看樊志勤的年紀不大,但他卻培養出了為數眾多的徒弟。這些年,先后有1000余名焊接操作人員在樊志勤的培訓中心得到他的言傳身教,取得了相應的資質證書,其中多數人晉升為技師和高級技師。
不僅如此,這些徒弟們憑借高超的焊接技術,在各類技術大賽中紛紛獲獎。薛利欣、魏杰在2015年太原市技能大賽中獲個人前二名、團體第一名,馮鵬偉在2011年太原市技能大賽中獲第五名,韓志宏、薛利欣、馮鵬偉則在2014年山西省機電行業技能大賽中分獲個人前三名、團體第一名,魏杰、薛利欣代表太原市獲2015年山西省技能大賽個人第四名、第五名、團體第二名。太重人都稱樊志勤的創新工作室是高技能人才的練兵場、造就中高級焊接技術人才的搖籃。
同時,樊志勤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他把焊工培訓工作中的操作經驗進行了仔細匯總,與兄弟單位合著出版了《焊工300問》一書,成為了學習焊接技術的生動教材。
說起樊志勤這些年獲得的獎項和榮譽,他的老上級、太重焊培中心主任陳清陽如數家珍:“小樊以精湛的操作技能先后獲得太重技術比武第一名、太原市技術比武第一名、山西省技術比武團體第一名;早在十年前就被破格晉升為技師,第二年晉升為高級技師,成為當時太重最年輕的高級技師;他還獲得了“國際焊接技師”、山西省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國家級職業技能競賽焊接裁判員、省機械電子行業專家等資質;2013年被山西省評為享受省政府津貼的高級技師;2014年榮獲了“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并被太重集團授予“技術明星”的榮譽稱號,他所在的創新工作室也被省人社廳授予“大師工作室”稱號,并榮獲了2014年度山西省機械冶金建材工會聯合會的“十大創新工作室”和“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
從一名焊接車間的普通電焊工,到焊接技術培訓中心的電焊工、試驗員、培訓教師、創新工作負責人,樊志勤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一步步成長,成為了太重的“工匠大師”。但是眼前的他,依然一身樸素的工服,依然從早到晚地鉆研技術,一切似乎都沒變,但一切又在悄然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