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整個社會都在呼喚“工匠精神”。這反映人們對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精神的一種渴望。那么,究竟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包含了3個相互獨立和關聯的概念,即工匠、匠藝活動和工匠精神。
從工匠的特征來看,首先需要有好奇心。其次是專注。毫無疑問,工匠需要一種技藝上的反復操練和提升。“1萬小時”理論,正是對專注的最好注腳。工匠通過匠藝活動,實現了個體的成長。在工匠這一系列成長過程中,在相關行業協會獲得各種資格認定、等級評審、培訓等,當然也包括一系列的社會約束,使得工匠活動的社會效果日益明顯。工匠在協會這種社團機構中,獲得了專業技能的等級評定。此外,消費者在商品選擇中,完成了對工匠活動的肯定或者廢棄,具有工匠精神具象化的產品優先得到青睞。這就促使工匠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
可以說,工匠精神是源自工匠個體的行動,但卻是通過社會反應來獲得評定,并最終通過消費者來實現價值。工匠精神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它既有賴于工匠實現匠藝活動的空間(包括工具、工廠)的交互活動,也依賴于社會和消費者的反饋體系。
現代工匠精神是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變而萌芽,繼而在工業化發展中得以錘煉的一種集體型的精神狀態。
從市場來看,一方面,不寬容愛維權的消費者和慷慨的“粉絲經濟”,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力量,形成了懲惡和揚善的直接倒逼機制;另一方面,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都對質量和匠心有了巨大的市場需求。這也是當下為什么消費者普遍關注“工匠精神”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工匠精神不是能呼叫出來,而是需要被培育出來。比如,如何建立完善的工業信用體系、獎勵質量大師,是我們需要考量的問題;如何通過制度頂層設計,轉變“重裝備、輕技工,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操作”的觀念,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機制,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著力點。此外,加強行業學會協會的力量,亦是題中應有之義。行業協會學會的知識引導、標準建立、工程師資格認證、教育培訓等一系列活動,都是“工匠精神”長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總之,工匠精神不是個體的光芒,而是群體文化與商業機制的結晶;工匠精神不是自發實現的,而是靠培育和引導才能實現;工匠精神不是道德與情操的伴隨物,而是社會集體約束、身份認同的社會化產物。建設工匠精神,是工業軟實力構建。王曉明 林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