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軟件,表面上讓人與人的關系更親密了,實際上卻讓每個人更孤獨。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很多點贊,但想找個人一起吃飯卻很難;我們在朋友圈里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卻總想不起對他們噓寒問暖;最近媒體還報道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案例:一對80后夫妻,每天晚上互道晚安竟也是通過微信……
當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的生活被“微信化”,或許大家都該放下手機想一想:我們對于這種工具的過度依賴,是否隱含了某種危險?我們越來越習慣碎片化信息和淺閱讀,是否會因此喪失專注沉思和反省的能力?
工具與人,誰才是主宰?我想起了一則軼事:1882年,哲學家尼采被嚴重的視力下降所折磨,他購買了一臺當時新發明的“漢森打字機”,很快就可以熟練地使用打字機寫作了。有一天,一個熟悉尼采寫作風格的朋友寫信問他,為何近期作品的深度思辨大量減少,是打字機改變了寫作的風格嗎?尼采用“漢森打字機”回信說:“你是對的,我們的寫作工具似乎也參與了我們思想的形成過程。”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今天所思考的問題,在100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了。身處“微時代”,當你的主要關系網絡都已經轉移到微信網絡,你如何能夠不用微信與他人聯系呢?選擇逃離,終究只是一種消極的抵御,而非主動的駕馭。
社交網絡的出現,確實改變了很多東西,其中有積極的改變,也有消極的改變。能否做到“不以物使,不為物役”,關鍵還在于使用者自身。擁抱那些積極的改變,最大限度地抑制那些消極的改變,讓手機重歸工具本質,或許才是最理性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