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肥料,本來健康、肥沃的土地變得板結、酸化、鹽漬化,破壞程度非常嚴重,不僅農產品重金屬嚴重超標、品質惡化,土地還越來越“瘦”。土地之“病”到底“病”在哪里?該如何治療呢?
山西臨汾市永和縣土地“治療”第一人、永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孫永軍介紹說,化學肥料的轉化、地力的提升、農產品品質的提高都離不開土壤中的“微生物菌”,“微生物菌”不僅是好的“營養師”,還是好的“清潔師”。
曾經,永和縣的第一大農作物紅棗的裂果問題難住了棗農。辛苦種植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一度讓棗農們叫苦連天。孫永軍經過調查發現,其主要原因是施肥不合理、不重視防治蟲害。2013年,孫永軍開始對這里的土壤進行測土配方,在農戶種植前就進行配土,不僅添加微量元素和生態肥料,還在膨果時實施了水肥一體化技術,不僅迅速破除了土壤板結“癥狀”,還快速改良了土壤,有效地保護了土地。
孫永軍說:“生態肥料里的有機活性硅是細胞壁的組成部分,能影響細胞分裂、增強細胞機械強度。硅酸被農作物吸收后隨著蒸騰流達到根莖葉,最后水從莖葉表皮散失,大部分硅酸則沉積在果實表皮細胞的角質層上,使表皮細胞硅質化,從而增強細胞壁的有機物。在適當時間需要葉面噴肥,肥料里的礦物油、腐殖酸、氨基酸、鉀、鈣都是‘微元素’的補存,鉀能增強細胞膠體彈性,鈣能增強紅棗皮層的韌性,礦物油能形成果實表面保護層。通過生態施肥、水肥一體化、膨果追肥、葉面噴施等方法,不僅提高了土壤有機質,還恢復了地力、促進了農作物的增產?!?/p>
2015年,生態施肥、土壤改良、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一體化服務啟動后,每家每戶都開始使用孫永軍獨創的“土地改良法”。永和縣交口鄉桑壁鎮垣上村自從采用了“生態施肥和寬窄行”種植后,每畝產出890公斤,可以說創造了高產奇跡。
孫永軍對蘋果、核桃、玉米谷子等作物也有相應的技術服務和施肥理念。如今他在開發原生態口味、健康品質、含碘富硒的特色農產品的同時,還把“互聯網+農業”也加入到了他未來的工作計劃中。孫永軍表示,2016年要進軍“互聯網+農業”電商O2O平臺,完成永和縣紅棗、小米、蘋果等原生態健康農產品“變現”的最后一環,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增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