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提供昂揚向上、怡養情懷的精神食糧
文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提出要“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為全體人民提供昂揚向上、多姿多彩、怡養情懷的精神食糧”。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發展目標。橫向對比來看,“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則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并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要求。
“其中,‘推動’一詞表明了‘十二五’期間是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過渡期,而在‘十三五’期間,該目標將會實現。”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河指出,這表明了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從“進行時”到“完成時”。這也意味著,我國目前的文化產業增加值要不斷增長,在發展中不僅要強調數量上的支柱性,而且還要強調文化產業在質量上的內涵式發展。
產業發展的方向靠什么指引?巨輪的航向應如何把握?對此,“十三五”和“十二五”規劃綱要都明確提出,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為人民提供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和精神食糧。
“文化及文化產業發展要堅持雙效統一,這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支柱性產業目標的前提和底線。文化產業具有社會和經濟雙重屬性的特殊性,要始終如一地堅持這個基本原則。”李河說。
“這也再次表明,我們不能‘唯發展數量’說話,而要發揮文化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始終把文化產業的社會價值置于首位。文化企業要堅持生產社會效益良好的文化產品,為人民群眾提供文化精品,才能實現‘以文化人’的目標。”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曉明指出。
為推動優秀文化作品的創作,“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扶持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推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同時明確提出“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的具體要求,為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指明方向。
“‘十三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要融合發展,其中文化產業是公共文化發展的最強勁支撐和推動力,兩者互相支撐,特別是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中文化產業更是可以大有作為。”李河說。
張曉明認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從數量、規模型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要素擴張驅動力逐漸減弱,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的驅動力逐漸增強,從消費角度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逐漸結束,個性化消費成為主流。
以“互聯網+”激活產業發展原動力
數據:近5年來,我國文化產業一直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長,遠高于同期GDP增速。2014年實現增加值2.4萬億元,占GDP的3.77%,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盡管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猛,但也存在一些瓶頸制約,例如產業規模不夠大、結構不夠合理、發展不夠均衡、資源使用效率不高、創新力不足等。“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如何補齊這些“短板”?
對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引導公共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繁榮文化市場,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同時,“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提出“推進文化業態創新,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科技、信息、旅游、體育、金融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企業兼并重組,扶持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具體要求。
專家指出,無論是從文化產業的現狀,還是國家的宏觀政策導向來看,文化產業“補短板”以及未來發展都離不開創新,特別是在互聯網發展的大背景下,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為文化產業未來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文化產業資金流入3241.8億元,其中最顯著的現象就是互聯網企業對文化企業的并購。對此,業內專家認為,隨著互聯網逐漸滲入傳統文化產業領域,文化產業內部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互聯網顛覆了經濟,也顛覆了文化產業,形成了新的文化產業生態鏈。”復星文化產業集團董事總經理錢中華表示,目前正處于中國互聯網文化產業市場價值超越傳統文化產業市場價值的轉折時期。傳統文化企業不僅面臨產業鏈再造的問題,而且更為關鍵的是如何在新的互聯網改造的新興產業里,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出發。“互聯網與文化產業正在深度融合,文化產業需要互聯網,互聯網也需要文化產業。”
全國政協委員曹衛星指出,要深化創新創意,深入實施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和“互聯網+”行動,進一步推進文化與科技、網絡深度融合,加強文化產業共性、關鍵和核心技術研發應用,提升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強化文化創意的引領功能,培育面向旅游、信息、制造業等的專業設計創意機構,大力推動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努力打造完整的文化產業鏈條。
用“文化+”加速推進供給側改革
觀點:“現在電影觀眾的主體是年輕人,中老年人很少走進影院,固然與生活習慣、消費觀念、傳統審美有關,但不代表他們不需要電影,關鍵是缺少他們喜歡的作品。”中外名人文化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建國建議,利用每天上午影院閑置時段,低票價放映適合中老年人觀看的電影;同時鼓勵電影創作人員多創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影片,滿足多層次年齡觀眾需求,培育和擴大健康的電影市場。
一方面,難以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的文化產品大量充斥于市場,而真正合乎需求的文化產品卻又明顯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國內的文化產品并未得到國人認可,甚至“差評滿天飛”,而大量國外的文化產品卻受到國人的熱情追捧,好評如潮。
從這類現象中,我們可以“管窺”文化產業在結構性供給方面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文化產業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錯位與失衡。
專家指出,“十三五”時期,要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拋棄低端、不合乎人民群眾口味的文化產品供給,避免盲目生產,加快文化產業提質轉型升級,提升文化消費品位。
專家指出,文化產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必須牢固樹立“文化+”的戰略思維。“文化+”通過其鮮明的“創新、創造、創意”優勢,為文化產業提供新思路、新模式,催生新業態、新產業,進而打破文化產業的固有格局,推動全產業融合,重構文化產業生態環境。
“‘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和相關產業將加速融合,這個特征在經濟學上叫產業關聯度。像美國、日本這樣的國家,其融合度都在50%~60%。我們國家的關聯度到目前為止沒超過20%,關聯度較低。近年來,文化產業融入實體經濟的態勢是文化創意產業服務實體經濟走向常態化的開始。”張曉明指出,要通過“文化+”,進一步促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不僅可以開拓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而且還能夠為推動整個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
推進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宏觀政策的引導與調控。“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發展網絡視聽、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新興產業,推動出版發行、影視制作、工藝美術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旅游地產、養老地產、文化地產等新業態”,這為文化產業提質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通過‘文化+’的浸潤,不僅可以催生新業態,解決文化產業發展問題,而且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從根本上看,還應建立完善文化市場,進一步放寬準入標準,并健全文化市場的法律法規。”李河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