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紹熙心語
工業救國是我的夙愿,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我知道該回故鄉了。這個選擇,我至今認為是對的。
要多學習,多查資料,一定要把知識弄懂,千萬不要一知半解,搞科研一定要認真才行。
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既是新技術革命的要求,又將會在新的技術革命的浪潮中顯示出新的活力,在加速人才培養、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等方面必將產生越來越大的作用。
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對你們一生的發展和奮斗都很重要。但光有理想還是遠遠不夠的,最關鍵的還要有實現理想的決心和行動。你們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認認真真學好本領,在自然與社會的大環境中鍛煉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祖國未來的優秀建設人才。
專業素質+道德素質=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如果將人生比作地球,那么專業素質就是經線,它要求我們沿著既定目標向縱深度發展,使我們成為精密型人才;道德素質是緯線,它更注重擴展,是橫向的延續和發展。只有經緯互相包容,和諧、系統地縱橫交錯在一起,才能構筑一個充實而富有意義的人生。
現在和將來世界上的競爭,其實質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但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對于培養高層次的人才,高等教育肩負著最重要的責任。
1 白手起家的創業者
1916年,史紹熙生于江蘇省宜興縣,1939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于北洋大學機械工程系,此后,先后在西北工學院、四川銘賢學院和武漢大學任教。1945年,他考取公費留英,進入曼徹斯特大學研究院深造。由于學習成績優異,并在研究工作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論點和概念,被導師推薦直接攻讀博士學位。1949年,他在曼徹斯特大學畢業,成為我國第一位內燃機領域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并在英國威爾士大學斯王西學院任研究員。1951年,史紹熙懷著報效中華的赤子之心,幾經輾轉,終于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祖國。
內燃機是國民經濟與國防部門廣泛應用的動力機械。但是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我國不僅內燃機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而且高校中也尚未設立內燃機專業,這種狀況根本無法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現實需求。
作為這一領域中的專家,1952年,史紹熙領導建立了天津大學內燃機專業。當時沒有教材,沒有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一切從零開始。史紹熙就組織翻譯前蘇聯內燃機教材及其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為了翻譯俄文教材,他從頭開始學習俄文,親自翻譯。而他從大學開始所接受的教科書卻都是英文的。后來,史紹熙接受采訪時回憶說:“可是我從沒有翻譯過英文書。我翻譯的著作只有兩部教材,全都是俄文的,就是在那時翻譯的?!倍@兩部教材后來也成為全國第一套內燃機通用教材。史紹熙還親自講授氣體動力學、燃燒學和內燃機設計等多種課程,成為中國內燃機及燃燒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史紹熙敢為人先,在1958年就開創中國高校依靠社會力量合作科研的先河——創辦內燃機研究室,全面組織領導開發了當時國家急需的105系列柴油機、85系列柴油機、小型汽油機以及其他內燃機的研究和設計工作,并在小型高速柴油機和多種小型汽油機上取得了新突破,研究成功我國第一臺標定轉速3000轉/分的新機型,可滿足軍用發電、快艇輔機和汽車動力的需要,為我國內燃機產品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F在該所已發展成為我國擁有現代化設備和試驗場地的小型內燃機和摩托車實驗研究與檢測中心。
史紹熙在科學研究中,總是把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使科研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他經常講“我們要走中國自己的創新之路”,其中在105系列柴油機全面應用的“復合式燃燒系統”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國工業和經濟正處于一個極其困難的時期,由于生產工藝水平和使用維修水平相對落后,迫切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新一代柴油機產品。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實驗,1959年,史紹熙突破國際上流行的“空間式”和“壁面式”燃燒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了既適應中國國情又兼具上述兩種燃燒方式之長的新型燃燒系統——復合式燃燒系統,其結果不僅改善了柴油機的燃燒過程,減低了燃油消耗率,而且還可以燃燒多種燃料,取得了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是我國第一個獨具創造性的燃燒過程,在國內外引起了重大影響。
2 當之無愧的領軍者
1978年3月18日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學界開始迎來發展的春天。就在這一年,史紹熙與王補宣院士一起推動了工程熱物理這一新興學科的確立,積極支持吳仲華先生創建了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并共同肩負起學會發展的重任。
當不少科技人員還心有余悸的時候,史紹熙就在全國領銜主編了第一部《柴油機設計手冊》,總共380多萬字。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總結柴油機設計經驗,兼收國外最新技術成果的大型工具書,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1988年,他又主編了300多萬字的《內燃機設計手冊》。同時,他創辦了《內燃機學報》和《燃燒科學與技術》等學術期刊。
在長期的科研實踐中,史紹熙敏銳地提出,提高內燃機性能的關鍵在于對內燃機燃燒過程的研究,并且要運用當代最先進的激光技術、具有高分辨率的高速攝影技術等進行研究。史紹熙率先在內燃機缸內流動及燃油噴霧、發動機測試新技術和燃用甲醇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創造性研究工作,在流體力學、燃燒學、缸內流動、燃油霧化等試驗研究方面不斷取得新的進展與成果,這些研究內容和方法仍在國內眾多大學、研究所和工廠中繼續進行。
1980年,史紹熙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此外,他還在國內外學術團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國家部委咨詢機構中擔任重要兼職70余項,參加了我國各個時期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和組織工作,培養了大批中青年科研骨干。
1985年,史紹熙因故沒能出席在廬山召開的中國內燃機學會換屆大會,但仍然被大會推選為理事長。
3 走向世界的開拓者
史紹熙作為中國內燃機學術界的“統帥”,清楚地看到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并指明了兩條道路——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世界發展的潮流合上拍;建立高水準的重點實驗室,使之成為羅致人才、重點攻關的科研基地。
為開拓國際交流,史紹熙費盡心血。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對國際內燃機學科發展狀況了解的人很少,外語也不過關。史紹熙就邀請國外教授來華講學,并在1979年率隊參加了第13屆國際內燃機會議,很快成為這一學術團體的國際會員。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國際合作的大門被他一扇扇推開。
1987年,英國斯旺西學院授予他“榮譽院士”稱號,這一榮譽只有該校作出了世界性貢獻的校友才有權享有。1988年,世界文化協會又頒發給他“愛因斯坦科學獎”獎狀,表彰他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杰出努力。他的學術成就,把我國內燃機學術水平向世界先進行列推進了一大截。
從1986年起,史紹熙就高瞻遠矚地開始籌建“國家內燃機燃燒學重點實驗室”。這是我國內燃機學科及燃燒學學科領域里的第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其研究方向是開展內燃機燃燒中物理過程和化學過程的基礎研究,特別注意開展與能源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有關的應用研究。從小型內燃機到柴油機復合式燃燒系統,從攀登計劃到“973”計劃,從科學研究與企業密切合作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為科技強國的目標奮勇前進。
科技是一個代代相傳的事業,史紹熙雖然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是他所開創的事業將永遠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