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諸多媒體持續報道了山東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使用“電擊療法”治療網癮一事,引發了大眾的再次關注。事實上,早在2009年,原國家衛生部就頒布了《關于停止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臨床應用的通知》,叫停了這一療法。但今年8月,有媒體披露,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至今仍在使用這一療法。
首先我們需要認清網癮究竟是不是一種疾病。目前,科學家已經研究證實了,網絡成癮的確可以改變人的大腦結構,它與大腦的獎勵強化系統有關。人之所以會對某種行為上癮,是因為從這種活動中可以得到非常強烈的快感,而與此同時,所給予的懲罰卻很薄弱,這導致成癮者會對危害視而不見,而沉迷于那種強烈的快感之中。
除了網癮,還有毒癮、賭癮等,這些行為都會使腦結構的細胞體和樹突上增生出密集的嵴突,從而成為它們難以徹底戒斷并易于復發的腦結構基礎。
不過,目前真正在臨床上達到網絡成癮程度的患者是比較少的。那么,電擊療法真的可以治療網癮嗎?
電擊療法又稱電休克療法,是1938年由意大利精神病學家切萊蒂和比尼發明的。需要強調的是,從它誕生之日起,這種治療方法就用于治療嚴重的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和狂躁癥等病癥,尤其是對于那種出現嚴重幻覺或者有自殺觀念的精神疾病患者,一般藥物無法發揮作用的時候,電擊療法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
不過,因為電擊療法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多數患者在接受電休克治療后會對認知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輕者表現為近記憶力減退,重者可有遠記憶力下降等,所以業內對其爭議一直沒有停止。
但它依然是合法的、被允許使用的臨床治療手段。前提是要嚴格依照治療的程序和規范進行實施,必須在征得病人同意之后才能使用;在使用電擊療法之前,必須給病人麻醉使其肌肉處于放松狀態;嚴禁應用于孕婦、未滿12歲的少年和患有嚴重的軀體疾病的精神病人。
所以,這次事件的問題不在于電擊療法本身,而是網癮不屬于這種治療手段的適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