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地處山西北部,朔州市東端,山川形勝,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俊采星馳,素有“龍鳳之鄉,宰相故里”之美譽。
應縣是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糧食生產先進縣、奶牛養殖重點縣、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基地縣、農產品優勢基地縣、無公害農產品整體推進縣,也是全市唯一的無煤縣。
作為全省科普示范縣,應縣一直把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作為科普工作的奮斗目標,在全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同時,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大力推進科技工作創新,致力推動科普事業科學發展,努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在雁北大地譜寫了一曲全民共唱的科普新歌!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應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人才強縣”、“科教興縣”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在提出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目標后,更是對科普工作傾注了極大的精力、物力和人力,以確保創建工作的有力推進。
科普活動豐富多彩
重點工作重點抓,重點工作抓重點。近年來,應縣始終把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四大人群作為科普的重點,開展了形式多樣、主題顯明、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有力地提升了全民特別是重點人群的科學素質。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在應縣,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普教育首先擺上了各級各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珍愛生命、反對愚昧迷信”、“防災減災”、“食品安全”、“預防艾滋病”等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如火如荼展開。開展對“大手拉小手科技傳播行動”、“科技專家進校園、社區、科普基地”等活動,激發了中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了其科學理念,增強了其實踐能力。
應縣是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又是農產品優勢基地縣。農民培訓工程成為科普工作的“重頭戲”之一。通過把農民“請上來”、請專家“走下去”等形式,造就了大批“土專家”、“田秀才”。以近兩年為例,全縣先后組織了2000多名農民,舉行了13次規模較大的基地示范田觀摩現場指導培訓會,并結合農村勞動力轉移以及外出務工返鄉再就業的“陽光工程”,全縣16個培訓基地共開設了7類專業22個工種的培訓,舉辦培訓班36期共4000人次,引導性培訓農民10000多人,實現轉移就業780多人。與此同時,省、市、縣科協從對口人才庫專門抽調專家,在全縣12個鄉鎮、21個科普基地,對238名村副職干部、大學生村官、農村科技帶頭人進行了農村信息員的培訓工作。通過培訓,農民的科技意識大大增強,科學素質大大提高。
在應縣,還有幾組數據值得關注,近年來共引進新技術82項,新品種126個,新肥料20余種,新農藥20余種。其中省科協命名的接馬峪科普示范基地承擔了百畝移動大棚,引進了國家農科院“863”計劃土壤修復項目,成為全省第一個“863”計劃示范點;市科協聘用的農科110植保專家牛玉山,從項目引進到技術跟進,全程跟蹤服務,使項目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科普工作的一大亮點。
科普工作必須與時俱進。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應縣及時調整了科普思路和工作策略,加大了面向城鎮勞動人口和社區居民的科技培訓和科普宣傳工作。近兩年,縣勞動保障局和縣科協聯合舉辦了5期專題培訓班。重點對進城務工人員進行職業技能和適應城市生活能力的培訓;對失業人員進行再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的培訓。參加培訓的人員達到5000人次,深受廣大學員的歡迎。
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是應縣科普工作的又一“重頭戲”。圍繞建設學習型機關,調動公務員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縣委組織部和縣科協舉辦了副科級領導干部培訓班,把科普知識作為培訓的重要內容,并建立了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普知識考核機制。今年縣科協向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干部和公務員配發了科普讀本2000冊,對提升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作用明顯。
搭建平臺強化服務
以公共基礎設施為主的科普陣地是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載體,加強科普陣地建設,也是科協組織實現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基礎工程。為此,應縣縣委、縣政府專門從新建的農業大樓中為科協提供了60多平米的辦公場所,并配備了科普圖書室、科普活動室。尤其是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落實了人均0.5元的科普經費。各鄉鎮科協建立了鄉鎮科普活動中心,各村、社區建立了科普活動室和科普學校,縣、鄉、村三級科普陣地逐步健全,為科普示范縣創建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科普隊伍是科普事業發展的關鍵,高素質的科普隊伍在科普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為此,應縣立足傳統農業縣的實際,以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創建科普示范縣為目標,堅持不懈緊抓科普隊伍建設,全縣成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123個、科普協會14個、科普分會和科普小組350個、各類專業合作社246個、共有會員1280名、各類技術人員2300名、鄉土人才860名;建立各類科普示范基地35個、發展科普示范戶1800戶、科普帶頭人280名、科普教導員86名、組織科普志愿者560名赴基層服務。
農村科普服務體系建設,不是個人的突發奇想,而是在深入調研與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的切實可行的舉措。就應縣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地建立起了以農戶為基礎、以村委會為單元、以鄉鎮為中心、以縣科普網絡為紐帶的四級服務體系,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提高全縣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打造新農民、建設新農村的夢想不再遙遠。
點面結合示范帶動
以典型引路,抓示范帶動。近年來,根據省科協《關于開展山西省農村科普示范基地申報工作的通知》精神,應縣集中力量打造了“恒天然應縣牧場群”、“萬畝現代養殖示范園區”和“應縣蔬菜無公害栽培科普示范基地”三大板塊科普示范基地。
恒天然應縣牧場群項目總投資15億元,本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理念,牧場建設呈現出了設計一流、品種一流、技術一流以及乳質一流四大特點。
當然,值得稱道的地方不僅體現在建設上,更體現在“科技創新”的生產管理上。即生產工序的高度自動化,確保了奶品質量在生產工序上不出現漏洞。牧場群總監羅瑞先生說:“奶牛其實也和人一樣,如果對居食不適應,感覺不舒服,勢必會影響產奶量和奶質。我們的宗旨是,要讓每一頭奶牛的每一天都非常愉悅。”作為山西省第一個外商獨資畜牧業項目,恒天然應縣牧場群的建設為應縣帶來的影響和實惠是深遠的:牧場所占用的土地80%以上為鹽堿荒地,項目全部達產年可產鮮奶20萬噸,創收10億元;項目可安排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500人;年可轉化玉米飼料1億公斤,轉化秸稈3億公斤,可消化全縣25萬畝左右的玉米種植面積,占全縣的50%以上;年可生產優質有機肥10萬噸,創產值2.5億元,還田后可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團粒結構,增強地力,減少土地污染……
應縣臧寨鄉萬畝養殖示范園區科普基地的雪龍黑牛,是經過克隆和胚胎移植技術改良后的優質高檔肉牛新品種。在這里,應縣把黑牛以及肉羊做成了畜牧大產業。黑牛養殖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還帶動了700多人就業。養殖園區還回收大量玉米和玉米秸稈,拉動內需,延伸農業發展的循環鏈。
應縣南泉鄉禾順苗木花卉工廠化育苗科普基地每年可向農民提供優質甜椒、尖椒、西紅柿秧苗9000多萬株,產品呈現出供不應求的態勢。近年來,應縣在加大蔬菜品牌建設力度的同時,科普示范基地不斷強化蔬菜的標準化種植力度,先后有9個品種通過了農業部產品無公害產地認證。特別是自去年以來,應縣在全縣9個蔬菜生產村整村推進蔬菜病蟲害防治示范項目,面積達到5121畝;同步實施了20萬畝蔬菜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承包項目,并在4個鄉鎮實施了無公害蔬菜產業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全縣蔬菜產區人均蔬菜產業收入占到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7%,特別是工廠化育苗,更成了菜農增產增收的“殺手锏”。
魯迅先生曾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隨著全國科普示范縣創建工作的逐漸深入,科普工作社會參與面的不斷擴展,我們看到,科普育人、服務社會、改善民生等一系列聯合協作的舉措構成了應縣科學普及的立體畫卷;一場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的交響樂正在雁北大地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