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無疑是2016年開年最火的名詞。這股風潮也刮進了大學之中,在大學生中間形成了一股創業風潮。創業究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所有的大學生都適合創業嗎?在創業的路上遇到問題應該如何解決?3月18日,“職場暖叔”王作明帶領數十位“職場BOSS”走進山西工商學院,和大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就業指導交流活動。
開源發展 腳踏實地
王作明:山西省人力資源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就業指導團團長,被譽為“職場暖叔”
請同學們打開微信,在面對面建群頁面輸入數字也就是今天的日期0318,咱們請現場數十位企業家和大家一起進群為大家進行一對一指導。成長的路上需要有人指導,創業的路上更需要有人幫扶。
大學生應該先就業再創業,并且要注重在實踐中學習。在技能還達不到爐火純青的時候,不要想著指點江山,那是指手劃腳;要腳踏實地去做,俗語講“人勤春早”,有一份耕耘就會有一份收獲,不能眼高手低,別整天飄在風里、迷在云里;同時要沉下心來做事,這是一種認真積極的心態。世界上最恐怖的事,就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若總是在抱怨命運不公的圈子里打轉,機會永遠不會向你招手。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要走進創業俱樂部、職場人俱樂部等圈子,去溝通和交流,在不斷提升自己技能的同時,主動去尋找就業的機會。與其做一個有價錢的人,不如做一個有價值的人;與其做一個忙碌的人,不如做一個有效率的人。如今的市場雖說是低迷,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希望同學們能夠抓住機會,開展合作,挖掘自身潛力,早日實現人生價值。
創新大樹需要
深厚科學文化土壤
在“十三五”規劃綱要和政府相關政策文件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作為新的發展引擎和驅動力,提升到戰略高度。這不僅是形勢使然,也是時代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體制改革、技術進步、人口紅利等要素變革,使我國的社會生產能力得到極大的釋放,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但是,改革進入了深水區以后,常規的經濟發展手段日益受到掣肘,很多限制發展的因素已經不在經濟之中,而在經濟之外,主要的生產要素投入也都進入了報酬遞減區域,在這種情況下,迫切要求通過創新來實現新的發展,亟須從文化等軟環境建設加以統籌考慮。
歷史經驗和常識告訴我們,創新創業不僅需要政策和資金的支持,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更需要有環境的支撐。創新之樹需要有肥沃的科學文化土壤的培育,而科學素養則是科學文化的集中反映。
從現實看,我國面臨的社會情況十分復雜,在短短的半個世紀中,經歷了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在這種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公民在不同時期對科學素養的要求,以及適應社會變化和發展所需要或應該具備的素質,差別是很大的。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的公民科學素養達到10%以上,是一個國家進入創新型國家的基本條件,也是創新型國家的標志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更加充分認識到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尤其是從科學素養的獲得上,從創新創業的環境建設上,認真思考、積極應對,進一步做好科學文化建設和公民科學素養建設工作。我們在大力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的同時,更應該大力建設科學文化,尤其是在草根文化中,融入科學文化元素,使之更加有活力,為創新創業提供堅實的基礎。
從世界科學中心轉移和世界大國興起的歷史來看,科學中心的形成與制度、文化的形成,人才、技術的流動密切相關;而與科學中心相應的大國興起,則不僅需要科學技術的發展支撐、需要科學教育發展和公民素質的提高,還要充分重視科學技術傳播、普及和應用,通過知識生產與應用、對科技所帶來的利益(知識產權)的保護、創新創業的環境建設等,形成創新創業的文化環境。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衡量成人勞動力的科學素養,不僅要衡量其知識、認識水平,還要衡量其運用知識的能力,也就是要達到學、知、行的統一。對于社會群體,還要有一個全社會崇尚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鼓勵和保護創新創業的環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科學文化、創新文化。
然而,從歷史上看,科學技術在中國遠沒有形成文化,也沒有進入中國的文化層面,尤其是沒有融入草根文化。在農業社會和傳統的工業社會,像中國這么一個人口大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農民種田、工人做工、官員管理、領導決策。農業上,以7%的耕地養活世界21%的人口;工業上,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工業體系,尤其是完善的國防工業體系;醫學上有古老的中醫藥體系;社會層面有悠久的家庭氏族倫理,有以孝為核心的倫理體系。因此,這些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才能夠維持社會穩定和實現快速發展。但是,在全球化、信息化、資本化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家和社會的競爭日益體現為科技和人才的競爭,發展中國家更是面臨結構轉變、社會轉型、經濟轉軌,面臨著創新驅動、內涵發展等一系列新形勢、新要求。因此,迫切要求從文化建設層面培育豐厚而又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創新之樹煥發勃勃生機。
建議實施科學文化建設工程,研究、選擇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進一步提取傳統價值體系中的科學思維成分,加以繼承和發揚;創新科普內容和途徑,大力開發科學精神食糧,滿足社會和公眾的需要;廣泛傳播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進一步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科學文化建設,使之與社會主流價值體系建設相結合;促進科學文化從科技共同體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傳播普及,為“雙創”培育肥沃的文化土壤。
我1999年開始投身創立的互聯網公司,算是山西互聯網公司最早的一批。如今大家都在談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趨勢越來越火,也給予了很多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機會。
眾創空間就是鼓勵大眾創業的一個機構,面對當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形態,大學生團體更應具備獨立思考和創新行為的能力,在創業的過程中也就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同時這也要求同學們在學校學好自身專業知識,把興趣和職業相結合,培養自身專業素質,打造“專業人做專業事”。
在創業的基礎上,我還是建議大學生先就業,因為只有就業才能真正了解市場的運營模式和企業的管理流程,在充分進行學習之后再考慮創業。既然要創業,要么把傳統行業認真做好,要么在新領域里開拓天地。總之眾創空間喜歡有想法、有特色和有亮點的年輕團隊,走出傳統經營模式,結合線上線下的成功經驗,打造一個專業、高效、有序的創業團隊。
針對目前就業市場和企業情況,我進行過分析,如今的國企、事業單位需求越來越少,傳統的“鐵飯碗”越來越少,但不意味著我們的就業機會就越來越少。如今在如雨后春筍般茁壯產生的中小型企業中,還是有大量用人需求的,但是很多大學生在面對這些企業的邀請時不屑一顧,認為自己還會有更高的價值。其實不然,我們在選擇就業的時候,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會有自身的優勢存在。大企業里能夠進行專業職業成長,但發展升職緩慢;小企業中靈活多變、執行力強,但不夠穩定。就業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
那么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更看重什么呢?德才兼備當然是上上人選,有德無才可以培養,有才無德就得慎用了,無才無德那就棄用,根本不做考慮。總之,不論大、小企業在挑選人才的時候都更看重德行,德比才還要多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