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與道德的關系自古就是中西方法學所探討的熱點,圍繞著兩者之間的關系,西方法學誕生了許多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自然法和分析法為代表,而在中國的法律進化中,主要表現在法律儒家化的過程中,儒家的道德精神直接體現在法律中。法律和道德既有相同點,也有區別,正確地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各國的立法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法律 道德 共同性 區別 價值
法律與道德是法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法學史上,圍繞這一問題曾展開過許多討論和爭論。一般而言,任何法學流派都承認法與道德是兩種聯系最為緊密的社會規范,但法律與道德既不合一,也非完全分離,兩者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在社會調整中具有同樣的重要意義。
一、法律與道德具有共同性
要分析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必須先要理解法律與道德的含義。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而道德,籠統來講,一提起道德,人們毫無疑問地會將它與善良、美麗、正義、光榮等聯系起來,和法律一樣,也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方式,通過社會風俗和人們內心信念來實行。
法律與道德都為調整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們具有共同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法與道德都是生活習慣和社會習慣逐漸演變的具體結果,隨之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實現了彼此的互相轉化。第二,法與道德都是社會規范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二者都具備了社會規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第三,法與道德的存在都是一定社會價值的有機體現,并且在社會價值層面上,二者經常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第四,法與道德都是維護社會秩序、確保社會公正的重要手段,并以此為自身的職責使命。第五,法與道德是社會進步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標準。
二、法律與道德具有區別性
法律與道德雖然都是一種行為規范總則,但它們也有很大的區別,主要是:
第一,生產方式不同。法律往往通過國家的某種組織加以制定或充分認可,然后賦予法律某種權威和地位,這就是法具備構建性的體現。道德是隨著社會生產生活的不斷發展演進而出現并逐漸得以相對固定的,它不由某些組織代表國家來加以制定或認可,因此,其不存在構建性。
第二,行為標準不同。法律的形成需要借助國家公權力,基于國家公權力的權威,法律不能被任何人做任意的更改或解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道德的表現形式較為寬泛,其對主體行為的要求較為寬松,判斷標準具有模糊特點。
第三,存在形態不同。法律在代表國家發揮作用,其存在狀態較為固定,具備濃烈的一元性。道德是信念和良心在內心發揮作用的結果,憑借道德所得出的結論是多元的,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第四,調整方式不同。法律多數情況下關注外在行為,而不去過分關注動機,其主要針對外在行為作出縝密的設置。道德首先關注內在動機,要求通過內心信念來影響外在行為,并針對動機作出正面評價或反面譴責。
第五,運作機制不同。法律在形成方式時需要借助一定的程序,也需要相應的程序來做保障。道德的重心在于義務和責任的承擔。
第六,解決方式不同。法律在對違法主體進行責難時,往往利用已有的實體規范和程序規范,通過訴訟機制加以落實。道德涉及主體個人的內心,不需要國家組織運用強制力來實現。
三、法律與道德具備互補性
法律與道德同屬于社會意識,是上層建筑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二者都有各自的調整范圍,奠定了各自在治理社會過程中的獨特地位和功能作用,二者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我國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進行充分認識,并結合中國國情所作出的科學戰略。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共同的經濟、思想、政治基礎,共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貢獻著各自的力量。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具體內容無不體現了道德在不同層次上的要求,法律規范對人們的行為發揮著約束作用,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對人們的行為發揮著鼓勵作用,并且在這種作用下,教會人們該如何行為,使法律和道德充分發揮為一定階級服務的功能,對社會發展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社會生活的基本是道德層面的,即遵紀守法,而法律是道德的升華,具備崇高的道德價值。
四、社會需要法治和德治的統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中國的改革深入了經濟、社會、政治及倫理文化等各個領域。原來,我們只是注重對市場經濟的整體道德進行評價,如今,我們更加關心市場經濟中道德秩序和行為規范。因而,道德在社會進步和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法律和道德已經成為治理社會發展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因此,應當實現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融合,使二者共同發揮作用。
市場經濟符合社會發展形勢,但其也有不足之處,并且這些不足之處能夠延伸到社會道德領域。市場經濟以等價交換為前提基礎,使交換雙方在貨真價實的條件下實現互贏互惠,抵制權錢交易。我國市場經濟迫切需求良好的競爭環境,確保形成公開透明正當的競爭局面。然而,誠信危機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令人頭疼的問題,誠信危機是社會道德缺失的具體表現。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內心世界道德觀念的強大支撐。而社會各個領域內各項制度的有效整合也離不開道德的積極參與。
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不是某個人某個群體的事,需要社會各界都為之付出努力。因此,全社會各個階層應當團結起來,充分發揮各個階層的應有作用,牢固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充分發揮社會倫理道德的標桿作用。各級監管部門也要履行好各自的職責和義務,加強社會監督力度。享有立法權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應當及時認清當前的發展形勢,努力適應形勢要求,并結合實際情況,抓緊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為建立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執法機關也應當按照法律與道德的雙重要求,積極開展工作。同時,道德觀念與國家政策同屬社會意識范疇,我們要實現基本道德觀念與國家良好政策的有機融合,使政策的作用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得以充分發揮,從而,加快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建立步伐。當然,亦應當為社會發展和經濟進步營造一個文明和諧的法制環境,使社會各個方面的運轉實現有法可依。
五、德治應與法治相協調
近年來,我國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也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沖擊。原先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自然道德”已經逐漸喪失了原有的社會地位,計劃經濟時代的道德體系也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潮流,失去了社會調整作用。儒家以人為本的“德教為先”思想,逐漸涵蓋了社會治理的各個層面,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領域,這種思想是與我國國情相吻合的,符合我國的發展要求。這種思想的優勢在于對人的合理善良的教化,使人們在家庭道德、社會公德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改善,但是其作用的對象往往是民眾,促使百姓服從當時的封建統治。市場經濟條件下,德治的作用應當有所改變,應當以服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即通過法律和道德兩種手段對社會進行合理調節,實現社會利益的合理分配,平衡社會各種利害關系,使社會秩序得到有效維護。德治能夠通過科學的理論武裝人,能夠通過正確的選擇引導人,能夠通過崇高的品質健全人,能夠通過優質的作品感染人。這樣,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謹慎行事,使自身行為處于他人所能認可、社會所能接受的狀態,最終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
因此,怎樣使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才是最關鍵的。法律所體現的道德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道德又具有法律的性質為人民所遵守,才是對法律與道德關系最完美的詮釋。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郭道暉.法理學精義[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莊昕.法律與道德的關系[J].經濟研究導刊,2011(11).
(作者單位:山西錦通工程項目管理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