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在國有企業中,共青團組織建設的如何,作用發揮的如何,對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但隨著機制、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團組織工作呈現出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已嚴重制約其作用的發揮,如何進一步激發團組織的活力,已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深化,國有企業基層團組織的影響力和作用逐步弱化,具體表現在:
1.團組織凝聚力、向心力普遍下降。當今,多樣化的價值觀影響著青年團員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青年團員主體意識增強,對團組織的認同感和需求程度減弱,對團的工作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2.團員管理方式老化,團員教育管理滯后。當代青年普遍接受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各種生活方式,利益需求大于團青工作的精神需求,且團務活動次數少、形式單一,導致團務工作處于被動局面。
3.參與團組織活動積極性不佳。團組織活動開展時間受到企業生產活動很大擠壓,大規模、集體性活動難于開展,很多團員青年因工作原因時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4.團干工作積極性不高,政治素質亟待提高。國有企業基層團干全部兼職化,在他們自身工作量大的情況下,團組織工作被逐漸邊緣化。
二、原因分析
共青團組織工作中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客觀上的因素,也有主觀上的因素。具體分析,有如下幾個方面:
1.共青團組織的領導、管理機制在經濟社會各方面快速發展的步伐面前滯后了。改革開放30年來,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和社會管理機制日益向科學化、市場化轉變,而共青團組織的領導、管理機制幾十年來卻沒有大的變化,對工作的領導和指導都遠遠落后于發展的實際需要,導致團組織難以開展行之有效、符合實際需要的組織活動。
2.經濟利益至上的思想限制了團組織作用的發揮。企業是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只有服從和服務于經濟效益的提高,才有可能獲得企業領導的支持和鼓勵。但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團組織安排的各項活動難以取得明顯直接的經濟、社會效益,因而難以得到組織領導機構的充分支持。
3.團組織工作主動意識、創新意識差,工作陷入被動局面。團組織受自身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不夠。許多團組織長期不主動深入研究工作,僅根據上級團組織安排開展活動,對上級團組織和本單位黨組織依賴性太強,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
三、改進措施
要改變目前企業團組織的現狀,就要清除與新時期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舊觀念、工作模式和方法,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逐步激發企業團組織的生機和活力:
1.加強組織建設,增強對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強團組織的建設,依靠黨組織的領導,以黨建帶團建,積極尋求單位黨政領導的支持,按時向黨組織匯報工作情況,促使黨組織將團建納入議事日程,從人員、組織、經費等方面給予保障,從而更好地加強和改進團的組織建設。
2.要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凝聚青年。共青團的活動是共青團組織生命力的所在。在新形勢下,必須克服團的組織活動內容陳舊、形式單調等現狀。要在增強團員的主體意識上下功夫,進一步突出青年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團員青年對組織的歸屬感、榮譽感和責任感。
3.要用規范的組織生活來活躍團組織。要進一步規范團的各項組織工作,通過規范支部選舉、團費收繳、團籍注冊、推優入黨等工作,增強團組織的向心力,企業團組織要帶領青年圍繞生產、經營管理等中心工作,積極進取、爭創佳績,充分顯示團員青年的創造力和共青團組織的凝聚力。
4.面向市場,拓寬團組織空間。在當前的形勢發展需要下,共青團組織必須打破封閉,走出去,面向市場。企業基層共青團必須主動面向社會,特別是在工作內容、方式上要社會化,資源配置上要社會化,通過這些方式,真正使團的工作實現“有求必供”、“供求平衡”。(作者單位:山西汾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