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以下簡稱《唯批》)于1909年出版,至今已逾百年。它在保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對《唯批》的爭論一直不休,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有人說列寧對經驗批判主義及當時其他一些小資產階級哲學學說的評價過時了,這些評價的方法也過時了,甚至認為《唯批》中列寧的觀點是“對粗陋的18世紀唯物論的一種抽象的認識論的保衛”。這些質疑的聲音不絕于耳,仿佛是新時期的爭鳴,實際上不過是各種非馬克思主義者、反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又一次責難而已。
要讀懂這“整鋼鑄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要了解這部書的寫作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的馬赫主義哲學流派興起,馬赫、阿芬那留斯等人用“要素論”、“原則同格論”等一系列新奇怪異的名詞術語宣揚唯心主義觀點。俄國的波格丹諾夫、盧那察爾斯基等竭力吹捧馬赫主義,并企圖用馬赫主義補充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1907 年,波格丹諾夫等人連續出版了四本書,全面鼓吹經驗批判主義,攻擊唯物主義。在新一輪“唯心主義”的發難下,列寧勇敢地承擔起捍衛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使命,向這種新的唯心主義思潮發起全面的反擊和批判。
列寧反擊和批判馬赫主義的主要觀點呈現在這部書的各個章節中。理清列寧著述的邏輯思路,也是讀懂這部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的有效途徑。列寧曾在《唯批》第一版的序言中指出:“至于我自己,也是哲學上的一個‘探索者’。這就是說,我在本書中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探索那些在馬克思主義的幌子下發表一種非常混亂、含糊而又反動的言論的人是在什么地方失足的。”尋找“什么地方失足”是列寧批判馬赫主義者們的邏輯起點。隨后,他分五章分析了馬赫主義者們的“怪論、字眼和花招”,同時也梳理了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馬克思主義作家的觀點。他將經典作家的觀點與馬赫主義者們的觀點并列提出,使得后者的觀點 ——“反動的并且使人一時迷惑的東西”,立即“原形畢露”。列寧進而指出,“在經驗批判主義認識論的煩瑣語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學上的黨派斗爭”。至此,列寧第一次將哲學爭論中的黨性原則問題明確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發展的重要貢獻,也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哲學思想歸納、總結的智慧“結晶”。
馬克思強調,為了尋找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必須為真正思維著的獨立的人們尋找一個新的集結地點” 。而這個思維的“集結地”首先在于繼承并批判前人思想,梳理前人思想的合理性與局限性;其次在于呼喚獨立思維的存在,在批判舊世界的基礎上發現新世界。列寧的《唯批》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繼承、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哲學觀點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實踐論的豐富和發展,同時,列寧將研究視角進一步拓寬,不僅分析了馬赫主義在哲學學派中的歷史地位,還分析了馬赫主義與現代自然科學的密切聯系。這種宏大的研究視角,“唯物地”批判策略在之后的《哲學筆記》中得到進一步發展,也體現在列寧1922年至1923年《論戰斗唯物主義的意義》等幾篇文章和筆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