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文中引用
【原文節選】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嘗試觀于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鴻范》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將行,請所以治魯,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
【原文釋義】
從前,先代賢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一定把大公無私放在首位,只要能做到公正無私,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天下太平安定是因為大公無私。試看上古的記載,曾經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他們取得天下的原因都在于大公無私,相應地,他們失去天下一定是因為偏頗有私。設立君主的目的,是出于為公,所以《尚書·鴻范》說:“不偏私,不結黨,王道多么平坦寬廣。不偏私,不偏向,遵循先王的法則。不要有私好而施行小恩小惠,遵守先王的道義。不要有私怨而胡作非為,遵照先王的正路去走。”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陰陽相和,不只生長一種物類。甘露時雨,不偏私一物。萬民的君主,不偏袒一人。周公封魯,長子伯禽代為就封,伯禽將要出行,向周公請教用什么方法治理魯國,周公說:“要施利于人而不要向人謀利。”有一個荊楚地方的人丟了一張弓,但是不肯去找,他說:“荊楚的人丟了這張弓,由荊楚地方的人拾到它,又為什么要去尋找呢?”孔子聽聞后說:“去掉荊字就適合了。”老子聽聞后說:“再去掉‘人’字就更合適了。”所以說老子是最為公正的了。天地之大,生育了人卻不把人作為自己的兒子,成就了萬物但是不占有萬物,萬物都受到它的恩澤、獲得它的好處,卻不知道一切是由什么開始的,這是三皇、五帝的品德啊。
【經典簡介】
《孟春紀》出自《呂氏春秋》第一篇。《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融合了先秦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等各家各派學說,記載了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學知識。司馬遷稱它“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