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和持續較大的下行壓力,煤炭大省山西擺脫煤炭依賴,主動去產能,率先減產量,在克服困難中積蓄轉型動能。上半年全省GDP同比增長3.4%,較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呈低位企穩回升態勢。
在煤炭減產6000多萬噸,四大傳統產業三項負增長的背景下,這份“期中答卷”來之不易,孕育著山西突破“一煤獨大”格局,逐步實現振興崛起的新希望、新動能。
丟掉煤炭依賴 切換增長動力
今年6月,一條6.5公里長的天然氣支線完成施工。伴隨著清潔能源的到來,“中國鍛造之鄉”忻州市定襄縣迎來新商機。
在山西天寶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趙延軍看來,鍛造爐“煤改氣”后,法蘭產品的質量和環保水平明顯提升,幫助企業走出低端產品、低價競爭的困境。負責運營天然氣支線的山西國新能源定襄天然氣公司總經理鐘鴻宇欣喜地看到,全縣鍛造企業改用天然氣后,年用氣量最高可達1.4億立方米。
“冷得快、下得深、回升難、熱得慢”,是對山西經濟下行的生動寫照,其根源在于“一煤獨大”。自1999年“調產”至今,山西煤炭產量從2億多噸反增至9億多噸,煤炭依賴愈加嚴重。
今年山西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機遇,率先執行煤炭減量化生產,利用市場倒逼推進結構轉型。上半年,山西煤炭產量同比減少6000多萬噸,幾乎相當于全國前五大產煤省區中其余四省區煤炭減量的總和;煤、焦、冶、電四大傳統產業中,除冶金微弱增長外,其余三項全部負增長。
然而,5月山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當月扭虧為盈,實現2015年6月以來首次盈利;6月山西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逆勢增長1%,成為2014年9月以來第三次正增長。
山西省統計局專家童超說,這表明隨著高新技術、裝備制造、食品、醫藥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增長動力進入由煤向非煤切換的關鍵階段。
頂住下行壓力 做好“民生文章”
位于晉陜大峽谷中部的呂梁市臨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超過15萬人,是山西最大的勞務輸出縣。去年以來的外出務工難,今年仍在持續。然而,相比之下,地方政府的應對更加積極主動。
臨縣人社局副局長趙碧龍說,利用呂梁市開展的家政護理扶貧培訓項目,臨縣開展對農村勞動婦女的培訓,全年計劃培訓1200人以上,一期培訓人員已有三分之一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