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研究借助于朱廷劭團隊開發的Android平臺上的MobileSens程序,它可以記錄用戶的手機使用行為,并提供了心理測量量表填寫的接口。“MobileSens被安裝在手機后,在后臺運行,收集用戶使用其他軟件的情況。”朱廷劭告訴筆者。
這項實驗對象共有127人。研究人員利用MobileSens從后臺跟蹤收集其手機使用數據,其中包括24類不同種類應用的使用頻率,電話、短信等手機通訊功能的使用頻率,GPS服務、耳機、壁紙、通訊錄、屏幕等手機功能的使用頻率等使用行為特征,并通過心理測量量表評估被測試者的心理狀態,包括交往焦慮、孤獨感量表得分等。
“之所以選擇手機而非電腦,是因為大部分人只使用一部手機,不論上班下班都會在一部手機上操縱。”朱廷劭解釋道。為了獲取更真實生態的用戶行為數據,研究人員避免在實驗室進行用戶實驗,轉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被動觀察記錄現實社會中用戶的實際行為。
經過一個月的數據采集,研究人員發現,孤獨感得分高的用戶會接聽到較少的電話,包含上午、下午、晚上及是否是通訊錄聯系人來電,而且,這類人群會比較頻繁地使用系統、美化、健康及瀏覽器類應用,以及人人網等社交類應用。而在心理評估中交往焦慮得分高的用戶,在使用智能手機習慣上則呈現撥打、接聽電話的頻率較低,且在下午短信的使用頻率較低。另外,他們會使用較多的健康類應用,但較少使用到拍照類應用。
這一結果對于進一步利用智能手機通過行為數據進行用戶交往焦慮、孤獨感等心理狀態的識別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也表明“心里苦”雖然可以瞞過其他人,卻瞞不了智能手機。“通過大數據搜集,我們可以知道孤獨感高的人會有這樣的表現形式,那么通過識別這些行為模式,就可以實現相關的心理預警。”朱廷劭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