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讓手機做用戶的貼身“心理醫生”的想法后,朱廷劭發現僅僅依靠手機也有漏洞,因為有些人并不會將手機隨時帶在身邊,如果是長時間放置在一旁不使用,那么智能手機就無法搜集這段時間內用戶的數據。
于是,朱廷劭團隊開始關注智能手環。智能手環受到不少運動達人的喜愛,因為手環可以幫助記錄用戶日常生活中的鍛煉、睡眠還有飲食等實時數據,并將這些數據與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同步,起到通過數據指導健康生活的作用。
智能手環收集運動過程和生理數據的原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三維律動的運動狀態感應器;另外一種則是通過綠光光電測量法,但由于心率光電透射測量需要在手環背面加入一個芯片,通過手觸來監測。使用者往往會將其整天佩戴,隨時記錄。
不過,要將其作為心理監測裝置還要進行改裝。“因為記錄數據比較龐大,所以智能手環往往不保留記錄數據。”朱廷劭說道。于是,他帶領團隊定制了一款手環,記錄并且可以存儲用戶一段時間內的活動軌跡以及生理數據,并上傳至后臺。“我們已經做過測試,讓使用者佩戴,他/她在不同情緒中走路,然后我們再將記錄的數據與使用者的主觀評價結合,應該說利用智能手環獲得的加速度數據進行預測的效果不錯,準確度可以達到80%~90%。”
為了實現情緒預測,他們采用機器學習方法,將一個人的日常行為作為自變量,情緒自我報告值作為因變量。“如果使用者佩戴手環的時間足夠長,那么預測會更準確,而且時間越長,后臺搜集的數據越多,判斷就越精確。”朱廷劭介紹道。
在實現智能手環收集數據后,朱廷劭接下來將其與有關醫療機構開展深入合作,由醫生為佩戴者提供心理服務。朱廷劭笑稱這種方式為“自助心理預警服務”。
“大數據可以更客觀地反映一個人的行為與生理狀況,如果是醫生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或者程度如何,可能需要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但是有了大數據做基礎,那么就可以實現基于大數據的輔助診斷,降低誤診率,幫助醫生從更多的角度判斷病人的情況。”朱廷劭表示,“更重要的是,這種形式可以幫助醫生實時監測輕度心理疾病的患者,適時提供幫助,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